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姚茂禄出生于1946年12月,他的父亲、叔父都是箫笛制作人,解放前就从事箫笛制作、雕刻、设计,在当地颇有名气,而受到父亲和叔父的影响,姚茂禄从小就对箫笛制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1961年到玉屏箫笛厂师从从事刻字工,师从父亲和叔父学习雕刻、校音,箫笛制作工艺。由于从小对箫笛制作工艺耳虚目染,他很快就上手,最终成长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1982年厂里派姚茂禄到苏州学习二节箫笛制作,回来后他致力于箫笛制作的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此,1988年他升任玉屏箫笛厂副厂长主管业务和生产工作,主管箫笛制作,1997年出任箫笛厂厂长。2006年,姚茂禄被评定为了贵州十大民间工艺大师,同年又被评为了国家级箫笛传承人。“我今年65岁了,一直都是与箫笛相伴。”姚茂禄说。经历百次多次,发明尺八箫“玉屏版”尺八箫的发明,算是姚茂禄“箫笛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了。1998年,他去杭州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观看演出,其间见到一位日本演员演奏的箫笛引起了姚茂禄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式音孔至少有7个,而这位日本人演奏所用的竟然只有5个,而且它发出来的乐音悦耳,让人陶醉。演出进行时,姚茂禄死死盯住日本演员手中的箫笛观看,将其孔位的设置以及大小、整个箫笛尺寸码得清清楚楚。他决心制造出一把也只有5个孔的箫笛来,为国内箫笛增加新成员。他说干就干,回到玉屏后,他靠记忆把日本演员的尺八箫画成了图纸,然后仔细研究起来。经过再三推敲,他终于掌握了其基本规律。随后,姚茂禄开始仿制,与日本尺八箫不一样的是他选用的是本地的竹材,当然,能否达到效果他是没有把握的。第一支很快“出炉”,但是只能吹叫,毫无悦耳之感。接着,姚茂禄有连续做了几支,还是达不到自己追求的效果,接着又改进性地做了几次,但还是不如意。好在姚茂禄很有耐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100多次的失败之后,独具玉屏特色的尺八箫做出来了,它音质浑厚、低沉、音域宽广、式样新颖。后来,姚茂禄发明的这种尺八箫分别被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美国旧金山乐器博物馆收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吸取了日本国箫笛制作工艺而制作出来的箫笛,至今又“返回”了日本,每年大约5000多支,创收5万多元。发明尺八箫后,姚茂禄接着又发明了埙箫。据说,有一次他无意中去翻阅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其中谈到了埙箫,资料还特别详细。由于好奇,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综合书本资料以及自己在制箫经验对埙箫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半年后,制作出了第一次埙箫,具有教科书上所说的那些特点,有的甚至超过了教科书的描述。此外,姚茂禄还发明了竹根箫、韩国箫等乐器。“作为一名民间工艺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敢想敢做,这样既传承了老祖宗的东西而又有新的发展。”姚茂禄说。虚怀若谷 做好传承人在箫笛制作工艺师姚登云成长的道路上,姚茂禄是他不能忘记的老师。1986年,姚登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就师从姚茂禄学习箫笛制作技术。他勤学好问,而且听从安排,姚茂禄很喜欢这位“关门弟子”,把箫笛的尺寸、打孔位置、计算方法等一一传授给了他。同时,姚茂禄还积极将精品理念灌输给他,让他注重质量,创造精品,将玉屏箫笛发扬光大。经过20多年的磨练,姚登云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箫笛制作工艺师和玉屏萧笛厂的技术骨干。据介绍,从艺数十年,姚茂禄“手把手”培养出来的徒弟有四五十人,而再传弟子则数不胜数。他们有的在玉屏箫笛厂上班,有的靠自己掌握的手艺谋求发展。“不管他们在不在玉屏箫笛厂里上班,只要他们所作的工作有利于玉屏箫笛的传承与发展,我就是高兴的。”姚茂禄说。所以,至今一些在外谋生的徒弟有事相求或者有技术方面的问题想讨教,他都会尽力出手相帮。“他是技术精湛的工艺大师,同时也是虚怀若谷的工艺大师,他不怕自己的技术外传,悉心教徒弟。”这是姚登云对老师姚茂禄的评价。特别是当上了箫笛厂的领导后,姚茂禄更是注重对箫笛制作人材的引进和培养。在他的推动之下,目前玉屏箫笛产业从业人员达到了200多人,年产量达50余万支,年产值数百万。“现在,我被列为了玉屏箫笛的传承人,我肩膀上担负重任,我一定把传承工作当着我的第一要务,将玉屏箫笛制作产业发扬光大。”姚茂禄说。

上一篇:【传统戏剧】茂腔(山东省)传承人:张梅香

下一篇:【传统美术】面塑(云南省)传承人:梁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