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花灯戏(云南省)传承人:李守达
2017-05-12 16:00
在姚安有这样一句俗语:“三年不唱灯,牛死马遭瘟”,由此可见花灯在民间的痴迷和普及程度。当小邑村文艺队的花灯歌舞《小邑拉花》一登场,全场观众欢呼雀跃。
在长年累月的传承发展中,姚安花灯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流派,形成了以田间劳作时自娱自乐的坝子腔,以歌舞为主的小邑拉花、莲花落和以剧情为主的花灯剧。其中小邑拉花是姚安花灯中最具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其在圆场舞蹈中的小鱼抢水、扭麻花、大穿花、海底捞月、双人照面、狮子摇铃、独立枝头等舞蹈形式,现均已成为了云南花灯中的经典。
别看李守达老人已经74岁高龄了,但还是精神矍铄,身着天蓝色的演出服、头戴鸡冠帽、脚穿草鞋,非常具有当地花灯艺人的范儿。他说,“拉花”是姚安花灯中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一种歌舞节目,过去常作为开场戏,基本队形为圆圈,在广场演出时同时有“扩场子”的作用,所以人称“簸箕灯”或“团场子戏”。舞者中以打岔佬为中心,男女舞者各四至五人,打岔佬以伞,舞者以手巾和彩扇为道具。表演时,打岔佬先上场,用风趣幽默的打岔词引男女舞者出场,以转圆圈为主要队形,边唱边舞。其中又伴以一段或几段的岔词,至欢腾跳跃的“跑谱”后再由打岔佬引导下场结束。
李守达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我18岁的时候就开始承担起‘小邑拉花’传承人的责任,开始到省城教授花灯表演,我的学生到现在已经近千人了,光是我们村子里面的都有上百人。”
对于“小邑拉花”的唱跳形式是否有所改变和创新的问题,58岁的小邑村文艺队队长李成华告诉记者,“拉花”全舞除了使用姚安特有的“平腔”等曲调外,还较多地运用了姚安花灯中的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经过多年的演变有了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了相对特有的套路,形成了姚安花灯的独特风格。而音乐,一直都是原汁原味地再现,从来没有任何改变。
出处:生活新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