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五十年前,17岁的梁子华从玉溪中学考入当时的玉溪滇剧团,就此与滇剧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那是1959年的事了,少年的梁子华当时对滇剧并没多少了解,他喜欢拉二胡,是班上的文艺骨干,剧团来招人,老师热心地推荐他去试试,没想到简单的考试后,剧团相中了这位长相清秀有灵气的小伙子。“我那时也想继续读书,可当时的环境既吃不饱饭,也看不到读书的前途。我家在农村,想想不如早点有个工作,能吃饱饭。”说起自己当年选择进剧团,梁子华讲述的竟是这样一段为生计而作出的人生选择。

    剧团的现状一度让梁子华失望。滇剧是一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剧种,一直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方式。因为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梁子华直接跟随着团里的师父学演奏,可每出戏都没有曲谱,只能师父拉一段,他跟着拉一段。每次传艺,他就认真听,记在心里,再慢慢地试着拉出来。“传统的戏曲音乐创作,大多是以演员为中心,经过琴师进行反复的磋商、润色,在没有严格的乐谱记录下形成的,然后又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我进团时,就是这样。”一切学艺就从听“曲”开始了。梁子华是个有心人,他在学校学过简谱,就试着把听到的滇剧音乐记下谱来,反复听师父拉,再不断地修改、练习。通过这种“死记硬背”和勤学苦练,梁子华把一出出传统剧目全都学到了家,很快就登台演奏了。他从一名普通的琴师,到担任剧团乐队主弦、指挥,付出了常人想像不到的勤奋与刻苦。渐入门道后,梁子华开始尝试着作曲,1968年,他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1985年,梁子华初试为大剧目作曲,为现代戏《金凤》作曲,获得了玉溪市新剧目调演音乐设计一等奖;1986年,梁子华为大型神话剧《界鱼石》作曲,再度荣获玉溪市新剧目调演音乐设计一等奖,后又荣获滇中南歌舞戏剧节音乐设计一等奖。从此梁子华的创作道路越走越宽。

    从梁子华开始,玉溪滇剧团在唱腔和器乐上开始有了严格而规范的音乐创作。“一代代琴师为滇剧音乐的丰富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不知道滇剧的唱腔与器乐曲牌等究竟是由什么人来创编的,传统音乐的创作过程是怎么做的,谁也不知道。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承载着戏曲音乐创作承上启下的重任。”做了几十年滇剧音乐,梁子华在摸索中逐步创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至今为止,梁子华已创作了100多出剧(节)目的音乐唱腔,是滇剧团音乐唱腔的主创人,肩负重任、独当一面。五十年的艰难跋涉,他一步步攀上了高峰,滇剧逐步在中华大地传唱。他担任唱腔创作的剧目都是剧团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京娘》、《西施梦》、《界鱼石》、《油灯灯开花》、《金凤》、《雁鸣陀关》等剧的音乐分别获省、市及滇中南艺术节音乐唱腔设计一等奖;而与他人合作的《朱德与唐淮源》获“五个一工程奖”。除了参加剧团精心打造的调演剧(节)目,梁子华还承担了剧团多年的日常排练、演出剧目的音乐唱腔创作。这些剧(节)目上山下乡,到工矿、下农村、赴部队、学校演出,在基层和广大普通观众中传扬着滇剧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曲艺】铜鼓十二调(贵州省)传承人:伍太安

下一篇:【曲艺】铜鼓十二调(贵州省)传承人:张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