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阿卡巴拉舞 (云南省) 传承人:和尚芳
2017-05-12 09:35
生活在红土高原的各族儿女的骨子里大多流淌着乐舞精灵,他们或许不善言语,羞于表达,但他们却精于歌舞。唱起歌,跳起舞的那一刹那,他们仿佛不是田间劳作的农民,而是一名成熟的艺术家。
他们的歌舞中,有祖先的迁徙史,有日常的劳作,有民俗风情,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有与自然相处的生态法则……这些代代相传的歌舞,它们散落乡野,却积淀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信仰。
穿山越岭来歌舞
香格里拉县是藏族聚居区,但靠近丽江打鼓一带的地方,却以纳西族为多,而且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三坝乡的白地村更是被称为东巴文化的核心区。
纳西族人有“不到白地,不算真东巴”的说法。
相传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回来,途经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作为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中心,白水台历来都是东巴教徒的神圣之地。
白地村至今仍保存着活的象形文字——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同时东巴画、东巴舞、纳西服饰、吟唱调、民族风俗等独具一格,其中水甲村、吾树湾村、古都村三个村民小组保留的东巴文化最为传统完整。
农历二月八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白地村白水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人们从各地赶来,相聚在这里,跳舞、对歌、祭拜,欢度“二月八”。吾树湾村的人们要在这一天跳阿卡巴拉等传统舞蹈。
阿卡巴拉舞,是吾树湾人的专利,体现了他们在纳西传统文化承载中的重要地位。“阿卡巴拉舞只有等我们村跳了其他村的人才能跳,跳完之后才可以对歌。”来自吾树湾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卡巴拉舞传承人和尚芳介绍道。
男女老少共欢乐
“白地白水台,山珍样样有。过去缺盐少茶,如今不缺盐和茶。有了盐和茶,生活才快乐有味,那天上的白云哟,容易离散,我们的一生,不要离散……”
阿卡巴拉舞是纳西族民间艺术原生态舞蹈,它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歌者舞者可从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创词,且歌且舞。
“阿卡巴拉舞是全村男女老少一起边唱边跳的舞蹈。”和尚芳介绍,歌词会赞美我们的神山,赞美我们的白水台,唱我们白地的历史,在“二月八”的时候,还会有欢迎外面的客人这类的歌词。其中,“阿卡巴拉”和“呀里里”是歌舞中的衬词。
与傈僳族的歌舞“阿尺目刮”类似,阿卡巴拉舞自始至终踏歌起舞,分为两队,围城一圈。“这是代表两条缠绕在白水台的龙。”和尚芳说。
跳阿卡巴拉舞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子以整张羊皮作披肩,身穿黑色对襟长衫,下着白色百褶裙摆,腰束毛织彩带,编发盘辫,头戴象征日月星辰的银色圆盘;男子则上身穿羊皮或麻布小褂。
热爱歌舞的人们
和尚芳从小就喜爱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尤其喜好阿卡巴拉舞。从小就跟着妈妈学习唱歌跳舞的她,5岁会唱儿歌,17岁便能对歌。
2014年,和尚芳成为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阿卡巴拉舞”的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她已经带出了67名学员了,“闲时我教她们唱歌,又教她们跳舞,我要把我会的都传授给她们。现在,连我5岁的孙女都会跳了。”
这样的局面让人欣慰。在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无以为继的窘况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的非遗项目在民间生生不息。
能歌善舞的和尚芳还是当地有名的“织女”。织布缝衣裁剪,样样不在话下。“今年,我制作了4套衣服,准备卖给游客,他们觉得我们的服装很漂亮,可喜欢了。”和尚芳说,手袋、腰带外国游客最喜欢,他们买了当场就会戴在身上。
如今,到白地的游客多了,精明能干的和尚芳还做起了水果和药材的生意。
幸福的日子就这样下去。尽管时代变迁、日月更迭,阿卡巴拉舞于白地的纳西族而言,意义不变,信仰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