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间手工刺绣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地区】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项目级别】省级

【项目批准时间】2017年3月《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间手工刺绣》被列入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简介】

  围场自古受红山文化影响,还是契丹文化和满族文化汇聚地。皇家猎苑的开辟成为清朝习武练兵、联络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中心。康、乾、嘉三帝在此主持大量政治、军事、文化活动,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围场满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清朝前期、中期,围场满族男人多喜欢穿着绣花的长袍、短褂;女人穿绣花的旗袍、镶边坎肩。男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女孩喜欢花衣、花鞋。老年人则都喜欢枕耳枕。随后进入围场的蒙、汉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人,由于受围场满族文化风俗的影响,也逐渐地穿起了这种满族服饰衣着。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满族服饰,一直就是围场人的主要服饰特色。满族民间手工刺绣当然就成了围场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描鸾刺凤,画龙点睛,闻名遐迩,栩栩如生。

  满族民间刺绣,亦称针绣,俗称绣花,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在绸缎、布锦和现代化纤织物等材料上,用丝、绒、棉等制成的各种彩色线,凭借一根小钢针的上下穿刺而构成的各种优美图像、花纹或文字的工艺。它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一样,表达出人们的审美情趣。它是一项综合艺术,最初,人们用最基本的织物,结合它们的编织纹理来绣;后来,只要能被针和线穿过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绣。
  刺绣是在织物上创作,但不仅仅是针线和颜色的增加,而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觉,是一门由织物、颜色和多种针法形成的,有一定的外形和意义的艺术。它还可以用线、剪和印花布来创造出各种作品。或装饰衣、裙、衾、枕等生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满族刺绣工艺基本分为6个步骤:一图案设计;二选择材料与工具;三花样上布;四绣布上绷;五绣花;六整理、装裱。
  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充分体现朴素、典雅、秀丽、生动、热烈的不同艺术效果。取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山水、花鸟、草虫、人物、文字皆可入作品。作品有挂画、香包、鞋面、服装、兜肚、儿童穿戴、门帘、被面等。“富贵牡丹”“福寿双全”等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钟馗捉鬼”“骑虎娃娃”等寓意消灾辟邪、纳吉求喜;“鱼戏莲”“鸳鸯戏水”等表达对美好爱情、幸福婚姻的祈望;“连生贵子”“娃娃坐莲”等寄寓了对多子多孙的渴望。  在雍正年间,木兰围场张家湾,有一户人家,丈夫叫凤桐。单说这凤桐的妻子姓李,名秋娘,原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苏州出了名的苏绣高手。后因家境落魄,在流放途中被热河知府救下隐藏于木兰围场,之后将所学技艺传授于当地民女,李想的姥姥、当时将传统满绣与苏绣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满族民间手工刺绣。它的技法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象征八旗的红、黄、蓝、白四色为主调,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深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幅绣品,都是在向游客和观众讲述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每一幅作品所展现出的都是满族民间手工刺绣传承人的精髓所在。“满族民间手工刺绣”在历史上它来源于生活,而当今又把这项技艺经过进一步的研发,让它的美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从生活用品走向社会艺术的一个全过程。

  目前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的满绣主要有两位传承人,一位是闫贵维,一位就是围场县满绣传承人李想。





【满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想】



  

【项目作品】

图片1.jpg


上一篇:【非遗动态】2023辽河非遗年货大集启动

下一篇:【传统美术】周氏木雕技艺(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