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统舞蹈】辽阳地会(省级)
2017-02-25 11:25
辽阳地会,又称“地秧歌”、“地蹦子”、“太平歌”,是指大家聚在一起,以走阵的形式进行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据元末《辽阳县志•礼貌志》记载,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辽阳地会兴盛于清代,为区别于后期的“寸跷秧歌”、“高跷秧歌”,而得称“地秧歌”之名,一般在新春佳节、秋收后或庙会之际进行表演,现主要流传于辽阳及灯塔市各县镇。
辽阳地会的演出以群舞为主,人数多少不固定,一般由64人组成,最少32人(外鞑子与里鞑子除外),最多可达百余人。为了遵从孔夫子“八佾舞于庭”(《周礼》)的古制,无论增加多少人,必须是八的倍数。
表演者的动作风格质朴、稳健、大方。上装(也称拉花)上身稳,以腰为轴左右摆动,双手动作不过肩,舞姿稳重、优美、典雅。下装上身后靠,下肢略向外开,脚步稳抬实落,舞姿刚劲、潇洒。压阵的姜老头和姜老婆,稳扭慢浪,左倾右闪,碎跑快追,相互逗趣,给人以逗而不俗的感觉。
辽阳地会最具特色的要数“花场子”的表演,亦称“摆阵”,以外鞑子甩响老牛锤(长鞭)为信号,由沙公子率领众人走出各种队形(即阵形)图案,阵图有“斗子阵”、“排子阵”之分。每个阵都必须先“进”后“卸”,“进”慢“卸”快。进,是通过一定的队形变化把阵布好;卸,是将布好的阵卸开。每次布阵卸阵后,都由沙公子带领全体做“老八板”的叫鼓动作,以渲染热烈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