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杨家布艺(银川市)
2021-05-24 10:07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蓝色烫金花面料,搭配做旧金属链条和流苏,一款古香古色的口金包在杨学红手中完成。作为杨家布艺的传承人,杨学红爱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不仅继承下来,更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让这手艺更有新意。
奶奶的手艺带着温暖
杨学红的布艺是跟着奶奶学来的。她说,奶奶自幼生活条件优越,小时候不参与农活,但女红尤其好。后来奶奶年岁已高,眼睛不如以前了,难以操持一些缜密的针线活,却依然坚持为孩子们缝缝补补。家中大到门帘、床单、被套,小到衣帽、鞋子等生活用品,都有奶奶的手艺。
在杨学红的记忆中,奶奶总是穿一件斜襟衣裳,衣服的扣子上挂着一只葫芦形状的针线包,上面有精致的花卉图案,配色非常柔和,针脚也很细腻,搭配着细顺的流苏,显得很是精致。这只针线包是奶奶年轻时候自己绣制的,她总是随身佩戴,使用了几十年。
从小在奶奶家长大的杨学红,对奶奶一针一线缝补的样子最熟悉不过了,特别是这个针线包,像一个符号一样,烙在她的脑海中。“下午一两点太阳比较好的时候,奶奶会坐在门口,把孩子们都叫到面前。虽然眼睛不好,心里却很清楚谁的衣服破了,谁的鞋该补。我的印象中,奶奶的话不多,永远都是静静地缝补着。”杨学红说,受奶奶的影响,她从小就对针线活很感兴趣,七八岁开始帮奶奶和姑妈绕线、绣花,这项爱好一直伴随杨学红成年。直到2014年,杨学红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布艺工作室。
有“新”也有“心”的礼物
杨学红说,她奶奶做的布衣制品,多以传统为主,到了姑妈这一代,渐渐有了创新。“姑妈会将旧衣服的毛领剪下来,给孩子的鞋上滚个边,再拿两个毛球缝在鞋带上,孩子们蹦蹦跳跳时,更灵动了。”
到了杨学红这一代,她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为老手艺结合一些现代的元素,研发文创产品成了她每天绞尽脑汁去做的事。2016年,杨学红姐姐即将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她打算送自己的博士生导师一件不一样的毕业礼物,便把这件事拜托给了杨学红。
杨学红觉得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跟老师的形象非常吻合,便开始了创作。最后,她制作了一套鼠标垫和鼠标枕,上面绣着莲蓬、荷叶以及荷花。其中荷花的叶脉用宁夏本地的绣法,花瓣则采用抽出技法,效果看上去立体感很强。
导师收到后爱不释手,杨学红的创作也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她又相继研发了荷花样式的茶垫,以及钥匙卡包、口金包等迎合市场需求的商品。
大胆尝试设计新潮
杨学红的布艺虽然以文创产品为主,但技法依旧以“老样”为主,除了有宁夏本地布艺的特点,还借鉴了甘肃和陕西的布艺特色,颜色大胆、夸张。
2016年,杨学红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有了自己的店铺,每天都能接触到天南海北的客人,也吸收了顾客们的建议,做出来更有新意的东西。
“之前一位南方顾客注意到我做的布艺收纳盒,那个收纳盒我用东北大花布做的,颜色非常鲜艳夺目,这位顾客建议我尝试一下上海的老土布,这种布料以蓝色为主,非常简单、素雅,我接受了她的建议,没想到做出来的产品卖得格外好。”她说。
那时候,杨学红开始研发一些年轻人喜欢的产品,比如在U盘袋上绣花时,摒弃牡丹,选用雏菊、薰衣草等小清新风格的花卉图案。同时,杨学红也不会浪费任何一块布料,做大件剩下的边角料,可以做成年轻人喜欢的耳环、香包、挂件,或者拼布坐垫,非常受欢迎。“这就是咱们传统手艺的魅力,虽然老,但不会过时的。”杨学红说。(来源:银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