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扬州市宝应县
  【简介】
  俗话说,“曹甸小南京,不到不死心。”曹甸镇地处江苏中部,历来为盐、淮、宝地区重镇,经济隆兴、文墨荟萃。
  沈拱山的故事很早便在曹甸文人墨客间传诵。沈拱山生活在盐都沈家墩,紧邻宝应的安丰、曹甸,同一区域的经济交往频繁,文人往来不断,还有许多姻亲关系,沈拱山的故事几乎与盐城同步流传。曹甸文艺志记载,清同治年间,集镇的清代贡生郝云汉(曾任山阳知县)、崔堡村贡生王宗筠、当地文化名人郝荷芝、杨雨亭、周实、郑月楼等曹甸文化名流经常聚会,对沈拱山的故事进行了加工、完善,在茶坊酒馆、戏院村落进行讲述,极大的促进了沈拱山故事的传播。建国初期,曹甸文化人对沈拱山的故事进行收集整理,编入《曹甸艺文志》,使其得到完整传承。近代郝树、万宝祥、柴鞠喜、刘世昌等对沈拱山故事进一步加工、完善,许多故事先后编入《曹甸民间故事集(第一版、第二版)》、和《宝应采风》。
  沈拱山是流传在苏北盐淮宝地区一个颇有影响的机智人物。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天资聪明,曾考取秀才后弃考农耕,与农为友,仗义为民,扶弱逞强,被百姓称为“布衣青天”。沈拱山的故事故事内容多,作品数量大、艺术质量高,其中有关故事主人公智斗赃官、豪绅,帮助受苦人打官司的故事,如《弃考》、《黄钱纸买粮》、《卖房契》、《夜明珠》、《黄公狗位》、《巧治恶棍》、《三提灯笼过衙门》、《枕头顶儿》尤为出色。这些富有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机智人物故事,以苏北水乡为背景,多侧面的再现旧时当地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出沈拱山这个有谋略、有胆识,文才口才俱佳、诙谐风趣、善于斗争的文人型机智人物形象。
  沈拱山是反抗封建统治的英雄,拯救百姓危难的希望,具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特别是沈公山一生中,斗垮七堂半知县,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沈公山的故事经历代文人加工、提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脍炙人口,引人入胜,深受曹甸地区民众的普遍欢迎。它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经过历代文化人和人民群众的加工,使其故事充满神奇色彩,风趣幽默,使这一故事在里下河地区,乃至更广的地区长年不衰,具有显明的传奇特征。沈拱山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必将在我们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传统技艺】曹甸竹品扎制技艺(扬州市)

下一篇:【民俗】西安丰普济庵庙会(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