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竹马(滨州市)
2021-05-20 09:43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滨州市无棣县
【简介】
无棣县佘家巷乡观音堂村的竹马,属于民间舞蹈的一种,最初始于300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流传于清朝,兴盛于民国和解放初期。故事体现的是唐玄宗时期,老鞑子安禄山起兵造反,训练大将和士兵的情形。竹马舞由最初的神马独舞,逐渐发展成群舞形式。
竹马用竹皮或竹篾扎成,外面以绫纱或彩纸裱糊,再经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舞蹈者的前胸、后腰,马身系若干小铜铃。传统的竹马表演有元帅、大将、夫人、丫环等角色之分,表演少则11人,多则40余人。竹马队一般由15名青年扮演,15匹马有一批骑黑马的指挥,其他分成对应的两组,演练对打。表演时骑手将马的前后身拴在腰间,左手拉动马头,右手高举马鞭,配以高击乐助威,煞是威风。伴奏乐器有鼓、锣、铙、钹、小镲、手锣、横笛等。竹马颜色各异,分黑、青、黄、花、大红、粉红等六色,分别代表安禄山、安禄山的大将、副将、夫人、丫环等。前面一个引导的叫马头,用戏剧表演中的佛尘或令旗指挥,后面一个是马尾。其余表演者手持马鞭或兵器,象骑着马奔跑一般,伴之连连作响的铃当声声,犹如万马奔腾。夜间,竹马旁边人员手持灯烛,表演起来尤为好看。表演者听从鼓点和两个令旗的指挥,按“8”字、“五星”、“四角称”、“小交叉”、“单串花”、“双串花”等各种阵法而跑动。
演出队伍到场地后,另有4人举红旗,4人持灯,站于场地四周维持秩序。扮演安禄山说道:“昂昂杀气威,武艺占高魁,大枪无人比,上阵把马催。安禄山那……”“可恨皇上无道,光听谗言,不纳衷语,欺我太甚,众将官?”众人答曰:“有”安禄山命令“走….也……”在简短地道白后,队伍在鼓点和指挥的率领下,快速有序地按一定形状跑动,鼓点是传统的“噔嘣呛”和“老花灯”两种。期间有骑红马扮演女子的拉着长音唱道:“只为奸臣起浪波,兵强马壮动干戈,这一回薛蛟踢碎旧山河。”唱腔是“马曲子”调,有横笛独奏。跑一场有三个小段,共有30分钟左右,虽是数九寒天,一场下来演员们身体都会微微出汗。演出气势磅礴,热闹非凡,增添节日喜庆欢乐气氛。队伍所到之处,人们会燃放鞭炮,送上烟酒、糖果等表示欢迎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