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山东省潍坊市

【简介】



传说过去的寒浞冢对附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其中到冢子上借用碗筷杯盘便是具体体现之一。


以前,人们的生活都不富裕,居家过日子能凑合就凑合。就拿平时用的餐具来说,基本上是家里有几口人,就备下几个粗瓷大碗,日常用来盛饭喝汤。家庭条件好点儿的,通常也会多置办几个碗,可以用来盛点儿咸菜什么的,但也绝对不会置办很多。那时候的碗,几乎兼具盘子和碟子的功能。至于各类茶具、酒具和其他盆盆罐罐,寻常百姓更是没有谁家能置办齐全。


过去的人们,遇到红白喜事都是在自己家里进行,根本没有到饭店去待客这一说。办红白喜事时,家里来的亲朋好友等客人很多,吃饭时既要用到场地,又要用到大量餐具。场地比较容易找,办喜事的人家可以借用邻居家的房子待客,办丧事人家通常会在自家院子里搭棚子待客,可唯独这餐具的问题不好解决,因为别人家里也很少有多余的,所以即使去借也借不到几个。那怎么办呢?附近的村民有办法,他们会到寒浞冢上去借。


这事儿听起来虽有点玄乎,但提到此事的村民却并非一个。传说通常的做法是这样的:如果谁家第二天要办喜事,就须在前一天的晚上到冢子前“发钱粮”。“发钱粮”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儿,其实就是去焚香烧纸。与此同时,要把自己家办喜事所需的杯盘、碗碟、茶壶、酒盅等用具的数量说清楚。然后在次日一早,趁着天还没亮,到冢子上去取所需的物品,通常那些东西早就摆在了那里,人们只需搬回家使用就行了。


冢子这种急民所需的功能最初是如何被发现的,现在已经没人讲得清楚,最大的可能也许源自某个善男信女一次不经意的祈求被满足。自古以来,寒浞冢周边村庄的村民都有遇到灾祸去冢子前祷告和祈愿的习惯,他们除了焚香烧纸外,往往还带上几样“供养(鱼、肉或点心一类的供品)”。“供养”通常被盛在瓷碗或盘子里,摆到寒浞冢前。然后在袅袅烟火中,向寒浞爷诉说心愿,希望自己的祈求能够得到满足。


有一天,附近村里一个家境贫困的妇女来到了寒浞冢前,她要祈求寒浞爷保佑她生病的丈夫尽快痊愈。那妇女穿着一身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服,她小心翼翼地从胳膊上挎着的竹筐里拿出供品,十分虔诚地往地上摆着。看得出,她家的确拮据,就连盛供品的盘子也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不是边上带着切口,就是底上带有裂痕。那妇女显然也为自家的盘子感到难为情,觉得用这样的器具供奉神灵有些大不敬,于是就喃喃自语道:“寒浞爷您别见怪,俺家里实在没有像样的盘子。儿子都快办喜事了,家里还正在为缺少盘子碟子发愁呢。俺拿来盛“供养”的这几个盘子是家里最好的,您就多担待一下吧。”说着,妇女便将头深深地磕了下去。等她抬起头来的时候,突然瞥见冢子顶上草丛里出现了一些白色物品,在傍晚的余晖中十分扎眼。那妇女走近去看,天哪!果然是一摞白瓷盘子。有了盘子,妇女不再为儿子办喜事缺少餐具而发愁了。儿子的婚事过后,妇女又来到冢子前还愿,感谢寒浞爷雪中送炭,帮助穷苦人家渡难关。与此同时,她把白瓷盘子又如数放回了冢子顶上。


此事传开后,附近村民多有到冢子上借盘子借碗用的,寒浞爷也每每有求必应,次次显灵,冢子前的香火也因此而更加兴盛起来。起初,人们都十分遵守规矩,所有从冢子上借来的餐具在用过之后,都要进行认真清洗,并在擦拭干净后及时送回去。可这种情况只持续了数年便开始有了变化。有些私心重的人家,在归还餐具时偷梁换柱,把自己家带有破损的碗盆混在里面还了回去,而把借来的没有瑕疵的碗盆留了下来。更有甚者,干脆在借来之后就据为己有,再不送回。所以到了后来,人们已经很难再在冢子上借到碗筷杯盘,及至最后,连一个酒盅也借不到了。而在今天,关于寒浞冢上借碗盘的故事已经仅仅作为一个传说在人们的口中代代相传。

上一篇:【民间文学】海神赐灯(潍坊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竹马(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