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滨州市无棣县
  【简介】
  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纤足。后引申为小脚鞋。其起源众说纷纭,史学界一般认为金莲始自五代南唐。李后主令宫女睿娘用帛缠足成弓状,在金制莲花台上跳舞,故称“三寸金莲”。后从宫廷到民间,形成妇女纤足以小为美、为贵的民俗。建国后已绝迹。它的精细工艺,作为历史进入博物馆。
  三寸金莲鞋传说来源于吴月娘,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也都推崇小脚, 相应的三寸金莲随时而生,其制作方法代代相传,至今已很少有人会做,车镇乡西邓村村民李凤英心灵手巧,从少时便学会制作,至今。
  民间有个传说,隋朝炀帝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他去运河游玩,不想用男丁,而改用百名美女为他拉纤,一位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中。吴家父女非常痛恨炀帝,准备借此机会刺杀炀帝。吴父专为女儿打制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花瓣刀。吴月娘将刀用布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双鞋,鞋底上刻上莲花,十分漂亮。炀帝见后,非常喜欢,就下旨召见吴月娘近身,想看看缠足。吴月娘等侍臣走开,慢慢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刺向炀帝,炀帝一闪身,被刺中手臂,炀帝随即拔刀向月娘砍去,月娘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尽了。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但民间为了怀念吴月娘,都纷纷裹起脚来,以示纪念。
  三寸金莲绣花鞋制作过程:首先打袼褙(一般3到5层),然后分别裁出鞋里、鞋面、鞋底面布和沿鞋口的边条(沿边布必须裁取斜纹的)接着将里面、袼褙和各层底片都粘接起来,压平。晾干后就可以进行纳鞋底、沿鞋口(绲边)。纳鞋底时针脚要整齐、横成列、竖成列。最重要的是手工在鞋面和鞋底插莲花,现大部分以机器生产,手工制作很少。做成后把用木头作成的鞋模塞进鞋子里,就能让鞋子该鼓起来的鼓,该圆的地方圆。
  女人缠足的习俗在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有人称之为丑陋的国粹。缠足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民国时期逐渐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标志了中国已从传统走向现代。
  三寸金莲鞋对古代腐朽帝制不但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而且对于其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上一篇:【传统技艺】马扎制作技艺(滨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芦苇画(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