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狮包(滨州市)
2021-05-19 11:33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滨州市无棣县
【简介】
狮包杂耍又称之为“戏狮头”,系水湾镇宗西村所独有的体育竞技项目,自清朝末年从河北沧州传入,迄今为止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其流传推广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体育艺术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艺术表演形式。该项目是由该村老艺人李玉峰,于清朝末年在沧州拜师两年学习而得,在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期间中断,在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每逢节庆或操办喜事,便开耍狮包,加练武术,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形成一道独特得风景。
狮包杂耍是一种群众所喜闻乐见得体育艺术表达形式,狮子头是用骨架、浆、麻裱糊而成。外饰油漆彩绘,环眼能翻覆,大嘴会启合,舞动起来十分威武雄壮,狮身是用棕麻染色缝制,饰以络缨、铜铃,造型极是华羊可爱。舞狮一般由两个人装扮而成,一人在前举狮头,一人伏于身后舞狮尾。另有一人手擎彩球,依锣鼓的节奏舞蹈,逗引着狮子做出各种动作。在鼓乐队的敲击下.二人配合得当,煞是好看。清人李声振有竹林词写狮子滚绣球;毛羽狻倪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舞狮分南北两派。北狮状若京叭狗,故称北京狮。南狮则分红、黑、花三种。红色代表忠勇,称为醒狮,亦叫关羽狮;黑色代表勇猛,称猛狮,亦叫张飞狮;花色代表仁厚,故称瑞狮,也叫刘备狮。耍起来,双狮争强斗狠.一狮调和斡旋.情景拟人.别有趣味。娄子匡在《岁时漫谈》中说:脚子的“舞法有文耍和武打两种。该村上世纪30年代有雄的雌的舞狮两头。(现已失传)两头对舞,做出互相戏弄、咬抓、交配、争绣球等各种姿态,称为文耍。武打则是有国术功夫的玩意儿,用各种武器逗狮子,其中有用火棍、火圈擒拿狮子的节目。更有用五张大方桌叠起来,狮子爬桌,从第一张桌爬到第五张桌,一边爬,一边做出许多姿态。一头狮子爬上来,第二头也爬上了,两头狮子一齐从第五张桌上跳下来,落到地面,仍然是个狮子形象,滚着、舞着,在地面上一边行进,一边起舞。遇有香供拦桌,就要上桌过山:遇有小桥流水.要做盘拦探海等高难动作,方显出舞狮人的能耐”。耍狮子看是群众娱乐,但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是演不了狮子的。舞狮是要拜师学艺的。作为一个行当,特设有狮子会的组织,一般都是在逢年过节时,赶场走会,争强斗胜。或若买卖开张,行会庆典,也应邀表演.自然是要收取报酬的。
根据文献记载,到了唐朝才出现了胡人用道具舞狮。大概这是舞狮之始。白居易有首《西凉伎》写道: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依照他的描述,唐朝的舞狮与今日的舞狮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表演是需在场上有三人进行配合表演,分别是狮头人,狮身人和戏引人,三人得配合必须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滚狮”,即狮头和狮身的掌管者行动不一致,造成“拧花”,在精彩的狮包杂耍表演下,配有铿锵有力的锣鼓,显得颇为壮观,引人如胜。
宗王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传,该村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省内外。武术是狮包表演的辅助形式,在该村拥有很强的群众基础,练习的颇多,且精通者甚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出现过本村武术教师李玉峰十招内击败前来挑战沧州武林高师的先例,宗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20余种,有六合、长拳、太极、八极、秘宗、功力、太祖、劈挂、螳螂、昆仑、飞虎、太平、闯王刀、燕青,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基本达到妇幼皆熟,流传年深,支系日繁,又在不断改进或创新,故虽一门类,而各支系套路多寡不一,拳械动作招式数量不一,演练速度亦不尽相同。但同一门者,其风格特点仍保留不变。自清朝末年传入后,该村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注重实践上下了功夫,摒弃了很多散碎花架子,使套路更加实用,攻击力更强,只是在观赏性上不如以前。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村一些武林人士由于某些原因受到冲击,一些拳谱和历史文物被销毁,武术发展暂时受挫,而习武之风始终未息,有些佼佼者即功成于此刻。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王武术再次振兴。该村建立了武术协会,建立、恢复、充实了四支村武术队,配备领导和教练人员,增添武术训练设施和器材。从而使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国家瑰宝得以广泛传播。该村武术运动员参加省、市、县级比赛,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选入市县体育院校深造。该村武林人士,有的成为了武术教授或高级教练,宗王村“武术之乡”名声再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该村的习武、尚武之风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果各级领导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它仍能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