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庐剧(滁州市)
2021-05-15 15:47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
【简介】
庐剧的起源年代,因无文字记载,只能以艺人师祖从业年代推算,大约有两百年历史,据考庐剧起源于最晚年代在清代乾隆年间(约1736年)应是可信的。
庐剧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流行区域的不同,语言发生了变化,并吸收了当地的民歌、民间音乐、以及各地人民群众欣赏习惯的差异,逐渐分为上、中、下三路(即西、中、东)艺术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与流派,全椒庐剧属东路流派。唱腔婉转、抒情、道白接近地方方言。庐剧音乐十分丰富,各种唱腔、曲牌约有一百多种。唱腔分为主调与花腔两大类,基本上属于曲牌体,并带有向板腔体发展的趋势。主调“三七”、“二凉”、“寒腔”、等构成庐剧唱腔主干。另有“快寒腔”、“寒腔连词”等唱法。在主调中,尚有多种行当的专用调,如《老生调》、《老旦调》、《小生调》、《小丑调》、《老生衰调》和《端公调》,花腔类唱腔大都来源于民歌小调。如《采茶调》,《打桑调》、《讨学钱调》、《相思调》等。庐剧唱腔还有几种较之其他剧中别具特色的演唱方法:如:1、吆台与帮腔;2、小嗓子唱法;3、连词、伸腔和抡腔板。这三种特殊唱法能为演唱节奏带来明显的变化,造成对比与转折。全椒庐剧演唱场所多以农村乡镇、村头、地边为主,早期每逢演出将4—8张大桌拼起来即为舞台,或挑土筑台、或就坡势围竿成台。现多为在剧院(场)或搭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