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制鼓制作技艺(滨州市)
2021-05-11 16:11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滨州市无棣县
【简介】
小泊头有家远近闻名的“制鼓专业村”。据说,很多省市和各寺庙使用的鼓,八成以上都是这里制作的,在山东一带都享有很高的声誉。300多年过去,如今,“仝家制鼓”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一代传人仝秀林、成立仝家制鼓专业村,在新时代发出了新的鼓点。
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长长的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其间有家古色古香的“制鼓专业村”。村内不时传出的阵阵鼓声,应和着贴在店门上的春联和财神,给这家百年老村增添着喜气和吉祥。
鼓铺房陋,属竹竿型古老大厝。铺内两侧,摆放着大大小小规格不同、形状用途各异的鼓。传承人仝秀林说起鼓铺的历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制鼓创业于清代乾隆年间,子孙相传已十多代。”
制鼓是仝氏家族祖传的一门手艺,传到仝秀泽已是第十八代,历经三百多年的历史。仝秀泽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制鼓,18岁继承父亲制鼓的衣钵,从此走上了制鼓生涯,与鼓结下不解之缘。为了把制鼓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更好的传承下去,2014年收仝林建为徒弟。在这三年多的时间中,仝秀泽认真教学,把自己多年来掌握的制鼓技艺无私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仝林建也没有辜负老艺人的重托,潜心学习,认真制作,现在在当地也已经小有名气。仝秀泽不仅制鼓技艺精湛,而且为人正派。他非常乐意带徒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制鼓手艺。他也表示,会一直坚持制鼓直到老了拿不动刨刀。他为这门老技艺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由于制鼓工艺极为独特,祖上留下来做鼓的工序有几十道,一些做鼓工序需要非常熟练高超的技巧。皮鼓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关都严格按照祖上规定,精心制作。
仝秀泽制鼓极为讲究。他始终遵循着仝氏先祖留下的“三不”遗训:原材料不符合要求不用,天气时令不适合不动工,心情环境不合适不制。制鼓需要七十多道程序分为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仝秀泽都尽心尽力,努力把每一个细节做好。
其中一个环节是鼓面牛皮的浸泡。牛皮必须先浸入水中五至七天,为保持牛皮原有的颜色,每天需要换一次清水。据他介绍,等到牛皮完全浸透后,取出用剔刀去掉牛毛与赘肉,再贴在墙壁上晒干。这道工序是细活,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刮穿牛皮,用力不足赘肉刮不干净,影响鼓的音质,这活没有几年的功夫难以掌握到家。此外,踩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人踩在鼓面上,以增强负载,调紧拉绳,助牛皮拉伸,直至轻敲鼓面传出洪亮的声响,声音匀称且传得远,对于每一个鼓的制作,仝秀泽力求完美。
仝秀泽六十多年制作了几百多面大鼓,遍及山东和京津冀地区,制作的大鼓没有一个出现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