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高梁挺杆穿制技艺(滨州市)
2021-05-11 14:47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滨州市无棣县
【简介】
高梁挺杆穿制技艺是把挺杆用线精心订制而成,内镶有各种花式,通风防潮,可以在餐桌上用来盛馒头、包子等,也可以盛放瓜子、糖果等,用来招待客人。盖垫,是农村重要的生活用具。也是用挺杆制成。根据成品的大少用处多种多样,有的用来盖锅、盖水缸,有的用来摆放包好的饺子、包子,切好的面条等,或者将蒸好的馒头、大饼子等放在上面,方便适用,环保卫生。
无棣县地处华北平原,盐碱地较多,夏季高温多雨,适宜高粱种植和生长,挺杆资源特别丰富。高粱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藉证明,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高粱有很多品种,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用于制作高梁挺杆穿制技艺的是一种俗称“长挺秀”的帚用高粱品种,所产出的挺杆修长、坚实,表皮呈黄白色,色泽光亮,无杂色,加工成簸箩、盖垫等用品非常美观、耐用。
无棣的高梁挺杆穿制技艺具体产生年代无从考证,但在清朝时期已经普及到广大农村,在整个鲁北地区成为农户家庭必备用品,几百年来,高梁挺杆穿制技艺多以各户自己制作,自己使用为主,也有一部分专门制作对外销售的加工户,改革开放以后,无棣县的许多工艺品厂曾经收购高梁挺杆穿制技艺出口到国外。
高梁挺杆穿制技艺的加工手艺一般在农村妇女之间传播,在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手中,可以变化出多种花样品种,比如挺杆簸箩就有四角的、六角的、八角的,镂空等花样。多数在冬天农闲时间加工,加工工具也较简单,主要有针、线、剪刀等,针是普通的大号钢针,线是1毫米粗细的棉线,剪刀或菜刀是用来剪切挺杆以加工成各种造型用的。用于加工高梁挺杆穿制技艺的挺杆来自一种专用的高粱品种,收获高粱后选取高粱最上一节长穗的部分单独收获,去穗去皮晒干以后既可使用,这种挺杆直径在4-8毫米之间,长度最长可达1米,两头粗细比较均匀,适合用于加工,加工时根据制作的盖垫或簸箩的大小,选取不同长度的挺杆。
高梁挺杆穿制技艺的主要制作方法是缝制,缝制手法有单针回字形手法、四针卍字形手法、十字形手法、田字形手法等;做法有连针做法和隔针做法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四针卍字形手法,首先选取四根挺杆,在挺杆的中心穿针引线,使挺杆两横两竖成十字状缝制在一起,并留出两根线四个线头,穿上针后呈“X”状向四个方向缝制增加挺杆,到盖垫的边后再调整方向沿盖垫的边缝制,最终制成的盖垫呈两个面,一面挺杆横向,一面纵向,非常结实。缝制盖垫时要注意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注意尽量让缝线藏到挺杆之间的位置,使缝制成的盖垫美观。二是要根据确定的盖垫的大小,在开始钉盖垫时就拿出一根挺杆钉到盖垫中心位置,随时旋转确定盖垫的边缘,将缝上的挺杆长的部分切除,最终形成一个圆形。三是因挺杆两头粗细不均,所以在每一面缝挺杆时都要前后两根相互头尾颠倒摆放。四是在制作同一个盖垫选取挺杆时要选取粗细大致相同的使用,这样制成的盖垫比较平整。
挺杆簸箩分为底和沿两部分,底部制作方法和盖垫一样,但要根据制作簸箩的形状(如八角、六角等)切好底,随后在上面缝制簸箩沿,用于制作簸箩沿的挺杆要事先放到水里泡软,以方便加工沿角,泡好的挺杆由簸箩底自下往上两根并排缝制,不够长的话,可以头尾相接(掏空粗的头,将细的塞入),一层一层往上缝,到了合适的高度后,在最上一层缝上一根作为簸箩沿的上沿即为完工。
高梁挺杆穿制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之一,是农民家用物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工成的高梁挺杆穿制技艺产品不但结实耐用,而且还美观,漂亮,承载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塑料、钢、铝等材料的普及,相关用品花样翻新,价格低廉,功能丰富,高梁挺杆穿制技艺逐渐被淘汰,现在农村会这项手艺的人员已经越来越少,且普遍年龄偏大,70后的年青人几乎没有会做的。这项手工技艺亟待传承,更需发扬光大。并且,随着现在人们追求自然、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梁挺杆穿制技艺以其产品环保节能、无污染的特点,应该可以重新找到自己的市场,经过保护挖掘开发,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富民、利民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