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乌珠穆沁祭火(锡林郭勒盟)
2021-05-10 09:00
【类别】民俗
【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简介】
乌珠穆沁部落“祭火”和“祭火仪式”,可以追溯到“萨满教”盛行时期,历史悠久而仪式隆重的。史书记载“蒙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崇尚烟火,围着炉火而祈祷狂欢。”的记录。据说是北方部落——匈奴、塔塔尔、北狄等形式游牧时期就有过“祭火”风俗。到了成吉思汗统一时期蒙古各部落各自进一步规范了“祭火”仪式和祭“敖包”等行为。这些记载足以说明蒙古人“祭火”风俗,随着各个朝代主权的巩固和变迁,明确规范了祭祀礼仪。乌珠穆沁“祭火”礼俗也随着朝代进步而规范传承至今。
说到乌珠穆沁“祭火”特点,之一是“仪式”由家庭主妇来主持的。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步入了由男女户主共同主持的时代。主要包括请神,颂神,献供品,祈祷,送神和分享供品等程序。
“祭火”方式更加隆重。祭祀形式由原来的族群祭祀、逐步过渡到了家族,以家庭祭火为主了。如蒙古包内专设——“金鼎(香炉)”和“图拉嘎”的位置,长期摆放着“图拉嘎(火撑子)”或祭火备用品。乌珠穆沁人还讲究“长子继承权威,老生子继承香火”的传统。过去采取祭火日为季节性祭祀、年度性祭祀和集体性祭祀等不同的祭祀方式。后来统一在每年的农历腊月23日或24日为“祭火日”。保留贵族为腊月24日祭火,平民百姓在腊月23日祭火习俗。
关于“祭火日”的来历、民间有不同的解释。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本来乌珠穆沁部落规定每年农历腊月23日为统一祭火日,但有一次乌珠穆沁首领因战事原因未按规定时间举行祭火,耽误了日子。无奈推迟到第二天24日才举行。从此形成了首领与平民分开祭祀习惯。第二种说法是各家各户在农历23日各自祭火后、第二天(农历24日)前去参加太吉(祖先)的祭火。第三种说法是23日、24日为送火神日、大年除夕才迎火神日。“祭火”仪式规模可大可小、但没有贵贱之分。
“祭火”可以年祭、季祭和月祭。时间选择为夜晚黄昏、能够看清天上星辰闪烁时分举行。大小祭祀程序基本大同小异。但各家各户根据其条件或参加人数及祭品可以有所不同。一般次序为:第一步是请喇嘛(或专人)朗诵经书或颂祭词(请神);第二步是人们围火炉(台位)叩头祈祷;第三步是待颂完“送神词”、人们按顺时针方向、挥动手中装有信物“宝桶”招欢年度风调雨顺;第四步是由老者分发供品,大家分享供品,象征人人享有。
祭火仪式要提前备好茶叶、彩带、熏香、黄油、针茅草(竹条)、驼绒线、白酒、羊胸叉、大网膜,肋巴条、羊尾巴、羊肥肠、葡萄干、红枣等供品。除此之外、有的人家还准备牛、马、羊等活畜,指定为“火神”乘骑,挂彩带。喇嘛朗诵经文同时户主或主持人把整羊、羊背或彩线缠绕羊胸叉、大网膜等物放入火中。其他人跪拜在火炉旁,挥动信物桶,大声招唤,求得火神圆满许愿。然后由长者把羊背肉、肥肠、葡萄干等分给大家分享。乌珠穆沁“祭火”另一个特点是必须让所有到场的孩子人人咬一口肥肠子,预祝香火代代相传、一切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