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简介】


内蒙古宁城县必斯营子乡地处处宁城西部,那里保存了大量古朴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遗存,“十王会”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十王会”是一种笙管乐,所用乐器有笙、笛、箫、云锣、手鼓、堂鼓、小锣、板等,“十王会”又称“双会”、“经会”,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喜庆活动。“十王会”本是喀喇沁王府一种音乐形式的传承。“宁城十王会”流传时间已近百年,“十王会”虽然与流传的笙管乐在形式上比较接近,但是,从其传承、曲目以及使用乐器情况看,其更为古老,是明中期以前的“十番”乐遗存,也是现在鼓乐中笙管乐的前身。据考证,它和女真人的鼓笛及辽宋以来的清乐、散乐、马后乐有着渊源关 又称"十欢"、"十番 ,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


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它的曲牌大多取材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成为“文干”、“武干”二套。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 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圆月》、《梅兰菊竹》、《莺歌燕舞》等。


十番音乐由于在真实史料记载中有多个版本,因此它究竟产生于哪个年代,至今还无法考证。据传,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福州市区南校场就有“十番”赛会,演奏福、禄、寿、喜等各种曲牌,在八闽十邑流传。这个时期,它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民乐,其乐器有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弦、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后加入丝竹管乐。“十番”的发源地在福州茶亭一带,明朝时有一王姓乐人,从事乐器制作,店名为“天华斋”,前店后厂,那时音乐爱好者常聚一起,以乐会友,切磋技艺,促进了“十番”音乐的发展。当年盛况仍被很多老人有滋有味地提起,茶亭附近有祖庙戏院,露天南校场,便于各路班社竞相打擂,参与人数达上千人。每逢乐社节目上演,台上,各路班社鼓乐齐鸣、龙虎争斗、热火朝天;台下,市井百姓群情沸腾,如痴如醉,想想这热闹的场面,高亢悠扬、明快流畅的曲调似仍在坊间,从来不曾流散。


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耻虚斋诗抄》中的《榕城之夕竹枝词》记述:"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由此可见,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受欢迎的状况。很早以前,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为龙舞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使用的乐器有狼杖、大小锣、大小钹等五种。人们为了避免五件乐器组合的单调性,在其中加进管弦乐器笛子、逗管、椰胡等,同时还加进了清鼓和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皆配以双数,形成双笛、双管、双胡,共约十种,乐队即由此基本成型。


上一篇:【民俗】潮州打冷饮食习俗(富苑)(汕头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宁城三座店抬阁背阁(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