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汕头市)
2021-05-08 14:26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汕头市
【简介】
中国书画装裱技艺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文化、艺术和技术遗产,它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保存和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起源于战国帛画、缯书上的滥觞到西汉大帛画轴的基本成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两晋时代,中国独立的书画装裱技术已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南北朝时期,书画装裱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从唐至宋,装裱技术进入成熟时期。宋代是我国书画艺术及装裱工艺飞跃发展的时期,装裱艺术空前发展,画件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彩。由于皇室对藏书的特殊需要,还创造出一种名为“龙鳞装”的特别的装裱式样。现存的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吴彩鸾《刊谬补缺切韵》卷,是目前仅见的龙鳞装实物。元代的书画装裱基本延续了宋代的装裱样式,中国书画装裱的鼎盛明清至鸦片战争前,装裱工艺的形制及品式百花齐放,技法更加娴熟和完善。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以家族式传承,家族第一代传承人陈修德之父自清代中期(约1788年左右)开始,已在潮州府牌坊街附近开设书画装裱店,并将技艺传承给了第二代传承人陈修德,至第三代传承人陈大岫(约1888年左右),已在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安区)开设了第一家分店,后由第四代传承人林木添迁往汕头(约1902年),第四代传承人林木添于1906年被当时汕头市文章阁聘为高级古字画装裱修复师傅。第五代传承人陈奇声于1926年被汕头市文华阁聘为古字画装裱修复师傅。第五代传承人陈振河1932年到汕头市文章阁从事装裱工作,1936年被潮州如古轩裱画店聘为古字画装裱修复师傅,汕潮两地奔波,传受技艺。1939年6月汕头沦陷后,回家务农。新中国建立后,处处新景象,人民的生活很快有了好转,对书画的爱好很快就升温。于1964年受聘于汕头市工艺厂从事装裱工作,并与王兰若、陈政明、许汉树、余少良等一批汕头书画名家共事,共同深入研究书画修复技艺。 1976年被汕头市文化局聘为裱画师,并于1978年在吴南生同志的提倡下,协助组建汕头市书画社,是汕头市书画社创建人之一,人称“裱舅”。第六代传承人陈家伟,自幼受其父亲传授,并一直跟随其父亲身边从事书画装裱工作。深得其父真传,并善于钻研,在装裱技艺上,尤其是古字画修复上,有自己独特的手法及技巧。1980年起,受聘于汕头市文化局,市文化局书画社裱画师。三十多年来,曾先后负责承办汕头市文化部门主办的书画展览40多次,书画名家作品展600多次,作品数十万件,其中有潮汕著名画家《刘昌潮国画展览》、《王兰若国画展览》、1982年《汕头市元宵画会潮藉著名书画家作品展览》、1988年《全国名家赞潮汕名胜作品展》、1992年应香港侨港潮州普庆念佛社之邀,赴港为该社修复古旧残书画30余幅,由于工艺一丝不苟,装裱精致,受到海内外人士一致好评。1992年装裱李开麟国画立轴《鱼鹰图》入选全国装裱家作品展,并被编入《全国装裱艺术图谱》,由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近3年来装裱汕头书画名家大幅作品1200多件,书法长卷逾百件,其中超20米长卷36件,高度超5米长度超4米作品3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