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蒙古族雅托噶音乐(锡林郭勒盟)
2021-05-07 15:41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简介】
雅托噶,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筝。汉族称其为蒙古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区。
1206年,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蒙古语强大之意)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后又用武力灭亡西辽、征服西夏、击败金朝。其孙忽必烈(1215年—1294年)又征服大理、吐蕃,灭亡南宋,1279年建立了元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全国的政权。在元代的宫廷、军队和蒙古族民间,普遍流传着十三弦筝和十四弦筝。《元史·礼乐志》中载有:“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达备录》记述:“ 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筝弹《大官乐》等曲。”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不仅在《无题》中有“十二飞鸿锦上筝”的诗句,他在《春夜乐》中还写道:“…… 双筝手语凤凰柱,弹得新声奉恩主。朝惺惺来梦妒妇,水远神仙吹海雨。”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用两张筝对弹的表演形式。明、清以来,在蒙古族民间、王府或喇嘛寺院中流行的仍然是体积大小不一、弦数多少不等的雅托噶。《包头文物汇编》载:明朝末年,在阿拉坦汗夏宫壁画《宴请奏乐图》中乐队女伎弹奏的是十二弦雅托噶。《清史稿》记有:清朝初期,在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俘获林丹汗全部宫廷乐器中有“唯设六弦”的雅托噶。
雅托噶的外形和结构虽与我国各地流行的古筝完全相同(图),但也具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雅托噶,共鸣箱多用一整块厚桐木板挖制成槽形,长130厘米 ~160厘米、宽20厘米~24厘米,上面蒙以桐木薄板而成,两端微下垂,也有的琴尾稍长。底板的左、右两端和中央,分别开有一个圆形或一字形的出音孔。通体髹深棕色漆,琴首、琴尾表面和琴箱四周镶嵌或描绘金龙图像或云卷图案。张以丝弦或肠衣弦,弦下设有柱马,柱马可移动以调节音高。有的雅托噶在琴尾还接有长20厘米的折叠琴架。
蒙古族各阶层使用雅托噶是有区别的,军队多使用十四弦雅托噶,用于出征、战斗和凯旋等 军事活动中;宫廷和王府常用十三弦雅托噶,用于迎宾、宴请和送往等礼仪活动中;喇嘛寺院和民间则使用十二弦雅托噶,用于祭祀、诵经和民间盛大集会(那达慕)等宗教和喜庆活动中。据传,十三弦雅托噶代表着古代十三个蒙古部落和十三个官位的团结。今天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雅托噶仍弦数各异,伊克昭盟有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在十二弦上加一低音弦)的雅托噶,乌兰察布盟有十三弦、十四弦雅托噶,锡林郭勒盟有十二弦、十三弦和近代十六弦雅托噶,昭乌达盟有十二弦和十三弦雅托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