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陶瓷拉坯技艺(吉林市)
2021-05-07 09:50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吉林省吉林市
【简介】
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
“拉坯” 又称“走泥”。“走泥”最初被中国古人指称陶瓷钧窑的釉纹,有"蚯蚓走泥纹"之称。后被用为日本现代陶艺流派"走泥社"的称谓。2013年,中国肇庆以陶轮拉坯为中心工作的新“走泥社”成立。发起人为陶艺家徐洪波先生。中国陶轮“走泥社”的成立来自徐先生的一个梦想:总有一天中国家庭想拥有一台陶轮就像想拥有一台钢琴,并且更多人可实现,更多人家不是摆设。到那时“走泥”(他们首次称拉坯为“走泥”)就像拉小提琴、弹古琴。“走泥”和烧窑的关系就似弹琴唱歌和录音灌碟的关系,两者是单向可分的,前者是可独立存在的。拉坯作为独立艺术形式又称走泥艺术。“走泥”作为拉坯的艺术专业术语和雅称将使走泥艺术走向如拉小提琴弹古琴钢琴的独立艺术表现形式。
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揉泥大约有两种方式:一种类似揉面,泥形呈旋涡状;另一种形似羊头,俗称“卷羊头”,景德镇大都采用此方式。搂泥操作一般是在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俗称“码头”)上进行,泥凳前低后高,便于用力。操作是与凳面上垫一块白布,操作者骑坐在凳上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且需内外修坯,拉制的坯体均比其他黏土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根据不同的造型,较大的制品还要分段拉制。从在哪个部位分段,可以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