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俗

【地区】云南省临沧市

【简介】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聚居的澜沧江边、山峦叠嶂,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潮湿度大,每年半数日子都在云遮雾缠之中其建筑充分考虑到了防水防潮,极具特点。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迁徙、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与茅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材料基本上是现成的,阿佤山茂盛的茅草比任何植物生命力都强,进入8月,佤族同胞都会抽出时间,上山割茅草,扎成小稇,堆放起来,待晒干后背回家中,等着进 入冬季,就把这些新割的茅草铺到屋顶,替换下那些已经朽掉的茅草。随便伐倒一棵树,都可以做柱子或横梁,甚至不用一颗钉子,剥些蔑皮扯些藤条,就可以把一 间屋子扎得结实。

佤族的民居,一般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顶上。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随意,没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进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门,悬挂着一些牛头骨,据说有驱逐鬼魅的功用。真正的佤族的传统民居是“四壁落地房”,即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椽子上覆盖事先编好的茅草排,用藤条绑扎固定。四壁用竹篾编成栅 墙,向东面开一道门。房顶至房檐斜度大,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几乎看到墙壁,以老虎窗(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采光,并设小晒台,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鸡 笼罩房”。这种房的好处是保暖,冬天受风的影响较小,屋顶的茅草也由于处于很陡的角度,不会轻易被风吹散,遇上暴雨,也不致造成积水的情况。风不进屋子, 火塘用火就安全些,否则,夜夜不熄的火塘就可能成为佤族村寨的隐患。

上一篇:【民俗】佤族服饰习俗(临沧市)

下一篇:【民俗】西湖中秋烧塔(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