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云南省临沧市

【简介】


据史籍记载,早在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就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赞美和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誉为三晋之第一胜迹了。据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道教排列为“第五十二福地”。


从众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荣纪事,又有许多民间传说轶闻,宋代杨业在此屯兵练武,兵围普救寺的孙飞虎在此安营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等人物都有许多传奇的趣闻,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庙会,南北商贾官吏云集人数多达数万。现存明万历年木刻《条山玉柱晴峰图》、民国初年印制的《新绘山西虞乡县西南五老峰胜景全图》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直到日军入侵前,从山下的虞乡西关到山上的玉柱峰顶,沿途开设的茶馆、饭律就达四十多处。山口的寺庙、梨园社戏轮番献艺,余音缭绕,民间娱乐活动及迎神赛会尽情抒怀,热闹非常。之后,出于多种原因,五老峰便逐渐衰落而鲜为人知了。


改革开放给五老峰恢复了生机,分别列为县、地、省的重点旅游开发项目,1994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


伏羲是古代五帝之一,他发明创造了一种揭示天地万物互相变换的图符卦说,就叫《河图》《洛书》,这是易学的原始宝典,周文王的《周易》和华夏民族的易经学说,都是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弘扬发展起来。


从《河图》《洛书》到《周易》之间大约三千年历史。这一时期应是易学文化创元传播时期,在这一创元传播的过程中,古代形成了一个多人体系。代代相传,也就是五老体系。为什么要以五老体系相传,分析其原因,应是古人为了防止《河图》《洛书》的完整理论学说在单传中遗失或讹传,也为了再在实践与应用中继续研修完善,弘扬光大。


为什么要以五成体,这其实是与《河图》《洛书》的内在密切相关的。古有“天数五,地数一,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原有五行生克之理”,天干、地支的设置,始于生生克克之机,而生生克克之机,始于五行,五行之说,则始于《河图》《洛书》,《河图》左旋定相生之机,《洛书》右旋定相克之机,生克即定,五行具备,六十四卦升降归游,亦由此而定。朱熹著《易学启蒙》说:“《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洛书》之数,皆以五为中。


从三皇到五帝,经夏、商至周,约三千年,《河图》《洛书》不失,而且能弘扬光大,其奥妙也在于五老体系代代相传。五老山的由来正是因五老携图隐居,研经布道,经常隐居出没于五老山。所以,五老山亦应是古代“道”山或“卦”山。它的蕴涵自古以来就幽深而广大。


古代研经传道的五老,在史话被称为天神或天尊,在星象卦说之中,他们分别是青灵始老天尊,代表东方、木、黑色;丹灵真老天尊,代表南方、火、红色;黄灵元老天尊,代表中方、土、黄色;浩灵素老天尊,代表西方、金、白色;一灵玄老天尊,代表北方、水、蓝色。五老祠所祭的正是这五老天神。


由此而知,五老山,是五老携《河图》《洛书》藏经授典的隐身之所,研卦修行,传经布道的地方,是易学文化创元时期的传播之地,河洛文化的摇篮之地。

上一篇:【民俗】新建社火节(南昌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帮买俐侎人火把节(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