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云南省临沧市

【简介】


班洪事件,是1934年中国云南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佤族班洪和班佬等部落共管地区(佧佤山区,该地区现属于缅甸)银矿的斗争。1927年,英国侵略者非法进入云南沧源地区秘密勘探矿藏。1933年开始修筑通向矿区的公路,1934年1月派兵侵占佤族班洪和班佬等部落地区的银矿,激起佤族等各族人民的愤怒。班洪王与班佬王邀集周围部落,剽牛立盟,誓逐英军,并组成三支武装,抗击英军。


“班洪抗英事件”打破了自1875年“马嘉理事件”至1934年“班洪抗英事件”以来,英国制定的侵略云南和中国西南的总体计划,即加尔各答―仰光―重庆―扬子江计划。


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以后,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云南。英国完全占领缅甸以后,即不断向云南方向扩张。在1894年签订的《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对阿佤山区的中缅边界作了规定[2] ,根据这个条约,中国方面在中缅界务北段作了较大让步,作为交换,英国在中缅界务南段方面不能不有所收敛,因此英国撤消了一度提出的对车里(景洪)、孟连、镇边厅的无理要求。英国对此并不甘心,又寻找借口要求改订。1897年签订的《中缅条约附款》,虽然作了有利于英缅当局的修订,英国从中国手中夺去了科干等地,然而阿佤山的边界线,仍然维持了1894年的条约,从1899年到1900年,中英双方对中缅界务南段进行会勘。约文本身的矛盾在会勘中暴露了出来,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结果,先后提出红、黄、蓝、绿、紫五条分界线。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炉房是班洪、班老、永邦3个佤族部落共管的银矿。清初吴尚贤曾在这里开设茂隆银厂,年产纯银13万两。英国“缅甸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伍波朗,曾潜入炉房探察,并以每驮英洋10元的重价收购炉房矿渣。经过化验,炉房矿渣含银高。伍波朗为达到夺取炉房银矿的目的,用金钱物质收买边境人班弄的马美廷(回族)、永邦的小麻哈(佤族)、户板的宋钟福(汉族)。由这3人出面与伍波朗签订了一个“开办炉房银矿办法”。


条约签订后,伍波朗唆使小麻哈等人以重礼引诱班洪、班老部落首领参加开矿活动,遭到严词拒绝。班洪等部落首领表示坚决反对英人侵地盗矿,并准备武力反抗。英国侵略者眼见到手的利益将化为乌有,遂与小麻哈、马美廷、宋钟福等人策划,准备以武力攻占炉房,掠夺整个矿区。


伍波朗为此取得了英印殖民政府的支持,从印度调来约千名雇佣军,拉拢麻栗坝土司杨虎臣,提供1千匹骡马将腊戍的军需物资运到滚弄江沿岸,又由宋钟福提供100多头黄牛将户板粮食运到滚弄江边。在党阳修建飞机场。沿滚弄江一带驻有雇佣兵约2千人。


1934年1月20日,英军以正规军250人为先头部队,自户板开出,经过孟混、班孔、班谷,占据户算、南大、金厂、炉房等地,构筑工事,建筑营房。接着,英军2千人入侵班洪,强行督工采掘矿砂,运往老银厂冶炼。


英人又进一步指使马美廷向班洪王胡玉山第二、班老王困鄂及班老困刚锡龙散勐等人送礼诱降。这3家均世代看守中国银山,表示绝不违背祖训,要誓死保卫银厂。“是时班洪王痛愤英人无端侵略,遂召集佧佤兵千余,保护矿厂,以拒英兵。 ”


班洪王一面召集民团准备战斗,一面派人分头到绍兴、新地方、公鸡、塔田、官中、蛮国、嘎喜、莫刊、弄垮、敢色、班老、永邦等部落送信,召集17王开会,统一抗英行动。17王接到班洪王的告急信后,除向各级政府报警外,很快齐集班洪,唯永邦王未到。在稍后各王发出的《告祖国同胞书》及致《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主席伊斯兰先生》的信中,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们说,阿佤地区,“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抚绥。固定边疆,迄今数百年,世及弗替,不但载诸史册,即现存历朝颁给印信,可资凭证。”近日,英人“劲军千余,新式武器均备,明则探矿调查,遮盖我祖国人之耳目,淆乱世界之公论;暗则占领我班洪、炉房等处银矿,以逞其野心。步步压迫,种种手腕,无所不用其极,必得我全佧佤山地,奴我佧佤山民而后已。”并且发誓说,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


诸王会议,无不义愤填膺,对永邦小麻哈(永邦王之弟)引狼入室,甚为愤怒;他们一致议决,先打永邦、蛮和,杀死小麻哈,再对付英国人。会议估计可集结佤族武装士兵2~3千人。因此决定兵分三路:新地方、公鸡、塔田、班老等攻打蛮相;蛮国、官中、小公鸡等攻打永邦;班洪、弄垮、嘎喜等攻打丫口寨、金厂坝。佤族同胞的爱国呼吁,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映。驻普洱的云南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派委员到班洪,赠送火药等作战物资,鼓励边民保境爱国。镇康县长、勐董土司、澜沧县政府也分别给班洪地区边民物质支援和道义声援。


英国向班洪地区侵略的消息传入内地,舆论沸腾。在昆明有20多个民众团体和部分爱国人士成立了“云南民众外交后援会”,动员人民从各方面声援班洪地区各族人民的抗英斗争,并在各县成立分会。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云南学生和各界人士,集会游行,示威请愿,组成了“划界促进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援班洪事件的反帝浪潮。


在声援班洪人民斗争中,出现了“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的组织,为首的是景谷县傣族爱国志士李占贤。李占贤激于义愤,赶到普洱,向云南第二殖边督办杨益谦请缨出征,杨益谦表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支持。李占贤得到杨益谦支持,即倾家之所有,拿出10万现金作经费,组织“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李占贤向沿边各县发出组织义勇军的信息,迅速得到景谷、景东、石屏、缅宁、双江、耿马等县多人响应,先后有1400多人参加,遂组成“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指挥部”,李占贤自任总指挥官,苏右卿为指挥官。指挥部下设参谋、政治、秘书、军需、军医、副官等6处,分编5个大队,共有兵员约2千人。这个义勇军除汉族、傣族人员外,还有佤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人民群众参加。


5月25日,义勇军赶到班洪边界信呵,得到班洪王和班洪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义勇军进驻班洪后,经过调查,得知英军入侵我阿佤山区域的兵力已达2千余人,大部为英军军官指挥的雇佣军,主力800余人驻扎炉房矿区,其前锋200余人已深入到班老附近要隘丫口寨。根据这个形势,义勇军决定先打丫口之敌,协攻两翼之敌,最后进攻炉房正面之敌。


5月30日拂晓,义勇军五个大队全面反击开始。四大队彭季谦先攻左翼,五大队杨春珊部再攻右翼,李占贤率一、二、三大队及班洪民团直接进攻丫口寨,总计投入兵力(包括义勇军和民团)达2千2百人。我军勇敢冲锋,激战1日,英军受挫,放弃丫口寨及上、下班老,退守炉房。此役毙敌五六十人,我方战死16人,伤30多人。


第二天,班洪王代表张万美、义勇军代表李士相在公明山召集绍兴、别列、敢赛、光宗、蛮国、莫列、霞勒、霞岛、塔田、蛮回、贺猛、莫弄、夷勒、公己、班老等15王举行了联席会议,订立了抗英盟誓。盟誓明确规定,各王永远服从中国政府;炉房厂地为中国所有,他人不得侵占;义勇军与各王在抗击英斗争中相互支持,不得投降英国或不服从中国政府命令,否则由各王共同诛灭之。


义勇军在班洪地区各王和各族边民的支持下,于6月6日夺取了炉房。


上一篇:【民间文学】傣泐文(临沧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娘布洛的传说(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