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云南省临沧市

【简介】


拉祜族芦笙舞,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拉祜族芦笙舞据史书记载和文物图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记载。芦笙舞“围圈”“携手”“顿足”等基本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世纪的迁徙传入云南,历经漫长的民族合分与发展,逐步形成一大独立的舞种。拉祜族芦笙舞以正步、踏步、蹉步、绕步和身段的俯、仰、摆、转等为主要动作特点,节奏有张有弛,动作幅度时小时大,表现手法时而夸张洒脱,时而逼真细腻,形成深沉而坚毅、洒脱而机巧的艺术风格。


经普查,拉祜族芦笙舞有100多个套路,现已收集记录的有83套。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宗教祭祀、生产生活、模拟动作和嘎调子4种类别。


祭祀礼仪舞是拉祜族原始宗教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祭祀礼仪舞只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并且按一定的程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拉祜族崇敬葫芦,把葫芦作为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在许多动人的传说中,唯有芦笙吹出的声音能与天神通话,能使四散的拉祜人闻声相聚。人们跳起芦笙舞,意味着精神上可以超越时空,与神同乐,得到神的护佑,实现心理满足。原始宗教及其祭祀活动,客观上把随意的自然形态的舞蹈逐渐整理、规范为相对固定的套路,年复一年地使之传承和发展。


生产生活舞是芦笙舞中比重较大的舞蹈,有40余个套路。如“找地舞”“挖地舞”“犁地舞”“收割舞”“舂谷舞”“簸米舞”“摇篮舞”等。舞蹈以生产生活的某种动作形态为原形,加以舞蹈化,艺术地再现生活,抒发情感,是拉祜族生产生活形态历史流程的形象记录。


模拟动物的舞蹈是拉祜族先民游猎采集时期原始生产方式的产物。舞蹈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动物的性格、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斗鸡舞”“黄鼠掏蜂蜜”“斑鸠舞”“青蛙舞”等,有20余个套路。这部分舞蹈要求神态和动作有一定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表现出拉祜人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智慧。


嘎调子是集体芦笙舞活动中高潮部分,人们围圈而舞,可随心所欲地即兴创作,形式较为活泼自由,因而气氛较为热烈,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通宵达旦,兴致盎然。如“男人舞”“女人舞”“欢乐舞”“绕脚舞”等,是芦笙舞中参与性、自娱性较强的舞蹈。


上一篇:【传统舞蹈】傣族紧那罗舞(临沧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佤族悼亡舞(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