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吉林省吉林市

【简介】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镶滚服,是在衫、袄、裙等服装上镶嵌各种花边。清初时,只在襟边及袖端处镶绣,颜色趋于素净。到咸丰、同治年间,则镶滚繁复,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包括牡丹带、金白鬼子栏干、盘金间绣等各色镶滚。直至光绪末年,仍盛行镶滚装饰工艺。一衣仅有六分绫绸,而镶条则居十之三四。当然,从镶滚花边的繁简程度,也能看出其社会地位、家境状况等。镶滚服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丝织染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清中叶以来,花边手工业发达,衫裙做成后,购来成品栏干辫子订上即可。由于省时省力,而又美观华贵,致使镶沿之风久盛不衰,深为女子喜爱。


咸丰和同治年间,京都妇女服饰镶边多多益善,有“十八镶”之说;清初,苏州妇女崇尚“百褶裙”,有的多达300个褶;当时的“马面裙”,又称“月华裙”,每个褶中,五色俱全,镶边、褶裥与加色都体现了强烈的外饰意识,与服装的实用功能没有关系。

上一篇:【传统技艺】吉林满族描金柜制作技艺(吉林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芭蒿酱制作技艺(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