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曲艺

【地区】吉林省吉林市

【简介】

单弦演出形式最初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唱时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最早的单弦曲词,是清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所编《白雪遗音》卷三中之《酒鬼》。

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传开。经过将近一百年的实践,单弦由单曲体的岔曲演变成枣核儿、腰截、牌子曲三种曲体样式,最后于清末衍生成说唱结合的单弦牌子曲。篇幅上也从演唱短段变成了中篇连续说唱。一般每个曲目分成为四至六段,每段演唱约三四十分钟。清末民初,许多单弦票友下海卖艺,出现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群众欢迎。他们当中有善唱时调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这些曲调多被纳入单弦唱腔曲牌中,使单弦唱腔曲牌增多,表现力增强,所知单弦曲牌计有一百余支。这一时期,是单弦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众多的名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最享盛名的有荣、常、谢、谭四大流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杜澎为代表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单弦曲词,如《城乡乐》等等,涌现了如曹宝禄、石慧儒、赵玉明、马增蕙等名家。除此之外,单弦在唱腔音乐上、表演形式上都有所变革,如增加男女对唱、单弦牌子曲联唱、表演唱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单弦票友的活动再度兴盛起来。2006年单弦被列为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一级演员张蕴华成了这一项目的传承人。

单弦有两种主要演出方式:一为自弹自唱;二为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击节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原称“双头人”。前者出现在在山东快书形成早期,到了民国初年演变产生一人站唱、一个伴奏的第二种演出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单弦对唱、牌子曲群唱、单弦联唱等形式。单弦演出过程中还融入了昆曲、京剧中的一些动作,形体表演丰富。单弦曲牌有的似说似唱,有的半说半唱,都比较活泼、跳跃,朗朗上口,能容纳更多的唱词,便于演唱故事,丰富了牌子曲音乐,形成了曲牌联缀体的音乐结构。单弦曲牌的文体有长短句、上下句两种,以长短句为主,并常用三字头、垛句、嵌字、衬字等。解放后的单弦表演还吸收了许多新民歌,如汾河水、乱鸡啼等。在唱腔设计上,昂扬豪迈、铿锵有力,富有时代气息。在伴奏方面,传统曲牌的结尾由弦师接腔演唱,如云苏调接唱“依呀、依呀呀”,太平年接唱“太平年,年太平”,解放后逐步改用三弦伴奏音乐代替,使歌唱和伴奏浑然一体。自司瑞轩编演中、长篇以后,则多根据小说改编成分本演唱的曲目,如《胭脂》四本等,为增加趣味性,常采用古事今说的手法,插科打诨,轻松活泼,极富特色。

荣派创始人荣剑尘(1881-1958),北京人,满族,姓关尔佳,名荣勋,字健臣,后改为剑尘。父亲、伯父均为著名八角鼓票友。12岁开始走票,1910年正式下海演唱,后拜名家德寿山为师。他的声音高亢甜润,吐字清晰有力。他既善唱豪放风格的曲目,也善演轻松幽默的作品, 尤以声音模拟各种类型的人物见长。此外,他还拥有独到的八角鼓敲击法,为后代艺人所继承。擅演曲目有《胭脂》、《挑帘裁衣》、 《金山寺》等。

上一篇:【非遗动态】新疆“非遗”产业化助“守艺人”不断代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吴图南太极拳(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