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磁灶陶瓷雕塑技艺(泉州市)
2021-04-20 14:24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泉州市晋江市
【简介】
磁灶陶瓷雕塑技艺作为磁灶陶瓷烧制技艺的一种分布于晋江市西北部磁灶,其有“中国陶瓷重镇”的美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其境内丘陵起伏蕴含丰富的的高岭土资源,梅溪穿流而过,制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据《西山杂志》记载: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由江南人来业于陶。至南朝、隋唐以后施加工艺,釉彩青绿、青瓷各色。因辖内瓷土、燃料、水运等资源丰富,“磁灶窑”在宋元时期成为泉州外销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考古表明,磁灶窑生产始于南朝,发展于隋唐,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明清及近现代,有1500多年的陶瓷烧制历史。
磁灶陶瓷雕塑的作坊主要分布于磁灶梅溪两岸,小船可由梅溪,载运瓷器到泉州港,再装船外销,据乾隆版《晋江县志》载:“瓷器产瓷灶乡,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在泉州港挖掘出的宋代海船上,就有千余磁灶陶瓷的碎片,欧亚50多个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磁灶古陶瓷更是数以万计。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就设于磁灶,全国文保单位金交椅山窑址被纳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
20世纪90年代,在位于磁灶岭畔村梅溪南岸的土尾庵山坡考古发掘,揭露宋元时期的龙窑遗迹一段,出土大量青釉、酱釉和黄绿釉等陶瓷遗物。其中动植物造型别具一格,如彩釉龟形砚滴、彩釉狮形枕等,器物装饰纹样丰富,有花草、龙凤、文字等,以龙纹最具特色。可见宋元时期的陶瓷雕塑技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以及东南沿海内忧外患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泉州港走向衰落,磁灶窑业逐渐衰落,窑场减少,产量递减。清朝末年,磁灶陶瓷业进行产业转型,从以生产日常器皿为主变为以生产建筑陶瓷为主,泉州沿海地区的民居建筑屋脊流行安置陶瓷风狮爷、烘炉、龙稳、龙凤雕塑等器物,以镇风和辟邪;屋檐安置有涵口鱼(狮鱼)、滴水兽用于汇集雨水等,其制品皆为磁灶陶瓷雕塑技艺所出。此类习俗遍及闽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延续至今。
磁灶陶瓷雕塑的主要产品丰富多彩,颇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具有多方价值:作为传统日用品陶器的制作工艺,见证了曾经的世界贸易大港泉州港的发展,为研究我国“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最初制作生活必需陶器,到建筑的构件,再到制作鉴赏性的陶品,已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具有艺术价值;陶艺已从陶品的成品需求慢慢转化为体验陶艺过程的享受需求,具有市场个性化和体验需求的经济价值、回归自然和休闲娱乐需求的生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