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骆驼巷的传说(聊城市)
2021-04-20 09:15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山东省聊城市
【简介】
阳谷县城东九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骆驼巷,据说骆驼巷是“落头巷”的谐音,至于其中原因,这一带有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北宋末年,金兵攻入中原,掳走了徽、钦二帝并押往金都,同时还有二帝的嫔妃、皇子皇孙以及众多的王公大臣。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自幼作为人质被扣押在金国,并认金国大元帅兀术为义父,后由流落金国的北宋大臣崔孝偷偷传送徽、钦二帝血诏,知道了内情,于是瞅个机会,偷偷溜出金兵大营,逃往中原恢复大宋。此事被金兀术发现,骑马在后面苦苦追赶。忽然前面一条黄河挡住了去路,康王赵构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时金兀术也越赶越近,搭弓射箭,一箭射中康王坐骑。战马负痛,打了个立站,康王被掀翻在地。
就在这时,忽见由大树林里走出一个中年道士,牵了一匹白马来到赵构面前说道:“主公,快上马!”赵构不顾疼痛,跨上马就跑,金兀术继续在后面追赶。及来到河边,赵构哭道:“天丧我也,命该如此!难道大宋真的要亡国吗?”话未说完,只见那白马抬起两条前蹄驮着康王“扑通”一声跃入黄河水中,直朝对岸游去。金兀术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认为康王赵构必被黄河水淹死,便打马而回。
再说那匹马驮着康王赵构终于渡过黄河上了岸,浑身被水湿透,又一口气跑出数十里,来到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上。赵构口干舌燥,正好村边有个姑娘在晒谷。赵构上前讨水,姑娘端来一瓢水,赵构喝了一气,考虑坐骑狂奔了这么远,也一定渴了,便去饮马,马儿开始不喝,赵构道:“喝点吧,待会儿还要赶路。”那马喝了半瓢水。谁知战马喝下,就听“扑通”一声巨响,那马头竟掉了下来。原来白马竟是泥做的。赵构大吃一惊。姑娘道:“这马怎么像村头神庙里的泥马!”赵构闻言暗暗祈祷:“我赵构受神力保佑不胜感激,若得恢复宋室江山,定当重修庙宇,还原此马,再塑金身,报泥马渡河之恩。”
话说之间,追兵又至,赵构急得不知藏在何处是好,姑娘急中生智,让赵构藏到场院边上敞棚的酿酒发酵的酒糟池内。糟池内酒酵味熏人,然而赵构为了保命也只得强忍。少时金兵追到晒谷场,只见一个姑娘坐在箩筐上不紧不慢地纳着鞋底,就问姑娘是否看到一个后生骑马从这里跑过,姑娘回答:“方才有个后生骑马慌慌张张往西跑去。”金兵头领让姑娘站起查看箩筐内有无,又见场院边上有几间敞棚,便问小姑娘:“那棚内是什么?”姑娘道:“是俺们农家酿酒用的糟池,人要是藏到里面不憋死也得熏死,军爷不信可去搜查,只怕在此耽搁久了,那人已逃远矣。”头领一听忙按姑娘所指方向带人追去。
金兵远去,姑娘把赵构让到家中,取出酒来给他压惊。赵构虽在糟池内被酒气熏得头晕脑胀,流落北国时也很少喝酒,如今危难之下也想喝点酒壮胆。姑娘把酒斟上,立时酒香馥郁,沁人肺腑。赵构道:“此乃何酒,为何如此香郁飘溢?”姑娘道:“此乃流传数百年的窖藏酵酒,起初我们叫它‘开坛香’,经过几百年酿制,工艺更加精湛,酿出的酒越来越醇厚,现在我们称着‘透瓶香’,听说十几年前,阳谷县衙的武都头就是喝了这十八碗‘透瓶香’,才赤手空拳在景阳冈上打死的猛虎。”赵构闻言高兴道:“既是此酒有如此功效,我也当多饮几杯,以壮雄胆。”连饮三杯,果然是烘腑燥肠,浑身勇力倍增。赵构吃喝已毕,然后辞别姑娘南行。后来在临安登基,称为宋高宗。宋高宗为了答谢姑娘救命之恩,尤其是想起那“透瓶香”酒,总感觉宫中酿制的酒不及“透瓶香”味正醇厚。欲将姑娘接到宫中封为贵妃,并一起把酿酒器具带来。派人前去一查,姑娘已出嫁他人,高宗只好赏赐了许多金银珠宝。姑娘将几坛多年窖藏“透瓶香”送与赵构,据说宋高宗把它视为珍品,留着自己偷偷品尝,这大概是另一番滋味吧。
泥马渡康王的故事越传越广,泥马饮水落头的事也流传下来,泥马落头的地方后来逐渐盖上了房子,形成了巷子,俗称“落头巷子”,后来便演变成了今天的“骆驼巷”。而“透瓶香”酒也随之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到了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把它写入《水浒传》中,使得武松和“透瓶香”酒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