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山东省聊城市

【简介】


莘县古城镇位于县城东南,系原范县县城旧址,“扬州八怪”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仲子庙遗址、秦皇堤、金代古钟等古迹比比皆是,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勤劳智慧的古城镇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众多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许多味美可口,风格独具的食品,鸳鸯饼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之一。


鸳鸯饼是一种肉饼,内外七层,每一层都像纸一样薄,看起来晶莹透亮,吃起来筋道耐嚼,不黏口,不拽牙。馅料是大葱加猪肉丁,香而不腻,回味悠长。其制作工艺特别讲究,一般不外传。小麦精粉和面,擀成很薄的饼。精猪肉手工剁成丁,拌入大葱丁,加五香粉。调好的馅料铺在面饼上,制成肉锅饼,两两相扣,上蒸笼蒸制而成。在做工上,要求两个肉饼一大一小两端上下相连。


鸳鸯饼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在当地被称做肉锅饼。说起鸳鸯饼名字的来历,相传还有一段与郑板桥有关的佳话。乾隆七年至乾隆十年即1742至1745年,郑板桥到山东范县任县令,那时,范县的地址就是今莘县古城镇所在地。范县虽属历史名邑,但仅是“弹丸小邑”,人口不多,且较荒凉贫困。有年冬天,一日大雪过后,政务不忙,郑县令上街视察民情,街上冷冷清清,不见有人。县令信步走到一户人家,见男女主人正在做饭,女人在案上操持男人在灶下添柴,好不温馨。饭熟了,热情的夫妻留客人吃饭,客人吃到了一种从没吃过的美味面食,一种很薄的蒸肉饼。主妇告诉县令说,这种蒸肉饼,是当地改善伙食的小吃,名叫肉锅饼。由于做工繁琐,材料要求精准,乡民们不常做,偶尔做来打打牙祭。在这穷乡僻壤,在这寒冷的日子,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食品,给县令留下美好的印象。来年春暖花开,县令又去走访这对夫妇,却遍寻不着,在原址上空留一破屋。他问一老者这对夫妇的去向,被告知已去他乡讨饭。郑县令心中一惊,想到那妇唱夫随的温馨场景和鲜见的美味,那饼子应该叫“鸳鸯饼”才符合其实。从此,古城肉锅饼就有了个文艺名字“鸳鸯饼”。



又一日,范县大集,郑县令上街视察,见一村妇胳臂上挎个篮子,正在低声吆喝出售什么,仔细查看,知道正是留他吃饭的村妇,篮子里正是那鸳鸯饼。村妇说,他丈夫正卧病在家等着钱抓药,没人买饼子换不来钱,好愁人。闻听此言,郑县令立马回到县衙,写了“鸳鸯饼”三个字,落了款号,由侍从做了招牌递给村妇。村妇举着招牌买饼子,被路过的一外乡客人看到,那客人立即包圆了她的饼子,并打听这字牌的来历。客人循声找到了郑板桥,原来这人是他的一名故交。从此,那村妇通过卖饼子治好了丈夫的病,夫妻二人携手做鸳鸯饼,这门手艺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为一项著名的民间名吃。鸳鸯饼的美味也通过郑县令接交的文人墨客越传越远,声名远播。


上一篇:【传统技艺】鼎鼎肉松制作技艺(福州市)传承人:林家镛

下一篇:【传统技艺】福州金箔制作技艺(福州市)传承人:陈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