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冠县面塑(聊城市)
2021-04-19 11:38
【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山东省聊城市
【简介】
冠县面塑俗称“面老虎”,它是当地民间艺人利用剪刀或梳子等工具,将发制后的小麦面团制成各种人物、飞禽和走兽等,并在其上涂以颜色的民间美术品。
郎庄原名狼庄。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祸四起,这儿群狼出没,据说村里很多幼儿遭到野狼吞噬。从此,人们为了保平安,开始用面团捏制“面老虎”,祈求以“百兽之王”来吓退恶狼。说来也怪,自从有了“面老虎”,野狼再也不光顾这个村子了,于是“狼庄”更名为“郎庄”。人们开始安居乐业,并把“面老虎”当成了吉祥物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供品。
冠县面塑的制作季节以春、秋为佳。面团不能发开,制做时需四人以上合作,避免面塑造型发过变形,待锅内温度达80℃时将塑形后的面塑上笼,出锅入平篮冷却后,上胶、涂色、晾干即成。面塑的造型简练夸张,蒸熟后膨胀,显现出一种浑圆敦厚的造型美。用色大胆,常涂以大面积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钴蓝和白粉点缀成花蕾和小梅花,最后用墨绿色和黑色勾画出眉眼和发色,造成色彩鲜明的对比,使面塑更加活泼、绚丽、多彩。面塑最主要的特点是不干裂,不虫蛀,吉祥古朴,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堪称一绝。
冠县郎庄是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而且一年四季都做,尤以春节期间最为繁忙,来此订购面塑的人们络绎不绝。郎庄面塑的传统品种一直是老虎形状,后来经过数代艺人的努力,面塑的捏制技术越来越精,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起初的“面老虎”一直延伸到了各种人物、禽兽甚至一些典故等,比如金鱼、青蛙、瓜果、花篮、“麒麟送子”、“哪吒闹龙宫”、“双兽争舞”等。1960年,从原聊城地区大笛子剧团退休的服装师郎振山,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并结合多年文艺工作的经验,塑造出了许多戏剧人物,如《西游记》及《铡美案》中的人物,以及杨宗保与穆桂英、五虎将等,从而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郎庄的面塑。他塑造的各类人物都能体现出其动作特征和内在精神状态,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