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山东省聊城市

【简介】




临清市尚店镇洼里村始建于唐代,原名“江家洼”。元末时红巾军起义,因战乱被屠掠一空,江家氏族迁居他处。后来居民以地势低洼,称此村为“洼里”。洼里一个重要的传承就是“洼里秧歌舞”, 洼里秧歌舞盛行于临清城南一带,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洼里秧歌舞,前身称秧歌会、同乐会。所谓秧歌,原是宋金时期江南农民插秧时所唱的歌,后来演变为有说、有唱,也有扭,俗称扭秧歌。花鼓,南宋时期就有记载,也是由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演唱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形式;最初只有男女两人,一人打鼓,一人敲锣,边敲打,边歌舞,俗称打花鼓。之后,秧歌与花鼓相互借鉴,相互吸收,逐渐形成一种花鼓秧歌舞。宋元时期,江南一带农民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剥削,不少农民从江南沿运河北上,一路走,一路游唱,逐渐传到北方地区。因为洼里秧歌舞是由南方传至临清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所以,它的许多动作都以插秧、拔草作为舞蹈的基本动作。它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反映劳动人民边劳动、边歌唱的生活内容,所以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命徐达北伐,这些民间艺人打扮成“梁山将”的装束随军北上,他们还曾攻下大名府。明朝朱棣“靖难”后,他们到处游街献艺、扎场演出,深受中原群众欢迎和喜爱。明末清初,这种艺术形式流传到堂邑、临清、冠县、馆陶一带。从那时起,洼里村就成立了秧歌会,村里人称“花鼓子”。因此,起初,参加的人多数是贫苦或爱好文化活动的农民,借此维特生计,后发展成为群体性娱乐活动。

洼里秧歌是鲁西北地区广场型秧歌,参加表演者全部古装打扮,分内外两种和伞头。内角男鼓女锣,男武松打扮,女一丈青打扮,以示梁山男女豪杰。外角有土地爷、公子、憨老婆、憨小、憨妮、精妈妈。玩伞人,是秧歌队的开路先锋和向导,他指挥整个队伍变换场面和演唱内容。蓝旗人,紧跟玩伞人,是秧歌队的领队。高罩人,由二人扮演,各执高罩立于蓝旗人两旁。主要角色还有鼓子、锣子、土地爷、公子。憨老婆是秧歌队中的丑角,演出中活跃于各角色之间,起着“戏补钉”的作用,她什么戏都会唱,别人脱了腔、忘了词,她马上主动引唱答腔,是戏中的“中枢角色”,还时常指挥憨小、傻妮逗笑取乐。

“踏丁步、迈十字,飞舞彩绸、穿花打场;手拿一把扇子,两只手左一摆右一摆地甩起来,脚下前三步,后一步,左一步,右一步,停顿一下,就这样跳来跳去,扭来扭去。”这是洼里秧歌最精彩的动作。演出中,领头的沙公子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作个罗圈揖,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船里那水灵灵的大姑娘,大多是男扮的,扭到高潮处,后面冲出几个傻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青大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笊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旱船跟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似厮似打,似挑似逗,叫人啼笑皆非。

上一篇:【传统舞蹈】临清民舞“五鬼闹判”(聊城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冠县三合庄高跷(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