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佛山市)
2021-04-16 13:54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简介】
香云纱,又名莨纱,表面乌黑光滑、类似涂漆且有透孔小花的丝织物,因穿其所制成衣行动时会沙沙作响而得名“响云纱”,后以其谐音称之为“香云纱”。香云纱的学名叫莨纱绸,细分为莨纱与莨绸,如果说晒莨赋予了香云纱环保的概念,那么,织造方式则赋予香云纱的灵魂。所以要了解真正的香云纱,织造工艺和晒莨染整工艺都是不可或缺的。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响云纱”一词最早见于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重订的《华英通语》,“香云纱”一词最早记录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代稿抄本《物意管窥》。香云纱的生产一般经过蚕茧缫丝、白坯纱织造及薯莨染整三道工序,其面料也从最早的素纱和简单提花图案,到复杂提花图案,再到“扭眼通花”的白坯纱,织造技艺的日渐精进,生动展现了广东丝织技艺的长足发展。时至今日,香云纱已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保护和传承。
一件真正的香云纱服装面料应该是采用天然桑蚕丝作为原材料,运用广东最古朴、最原始的绞综工艺加镂空提花技艺织造出来的纯天然、环保白胚纱,有如行云流水般轻盈飘逸,因为织法的技艺,胚纱还带上独特的花纹图案,这是其他工艺织法所不能企及的。不过,运用这样一种传统织法,一台织机日产量也不到20米,凸显香云纱的稀有、珍贵。织好的白胚纱,拿到晒莨场,便开始了它最为独特的晒莨历程,这是一个和阳光、水。泥土发生接触与反应的过程。当中的天然染料就是人们熟知的薯莨和珠三角独有的河泥。
薯莨是一种常年生长在地下的茎块很像芋头,外表紫黑,内部棕红,人们将它的根茎绞碎,加水,得到一种偏红含有胶质的的液体,用来浸染织物,再经过河泥的着色,如此反复多次浸染晾晒水洗工序,终成独特黑褐两面不同颜色莨纱,使制成的衣服透气而不透光,更加舒适宜人。对于晒莨的天气从来都很讲究的,一年之中只有4月-10月适合晒莨,而7、8月阳光过于强烈也不宜进行晒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