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简介】


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它龙头、鹿身、羊蹄、独角、牛尾、全身鳞甲,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麒麟信仰广泛流传于潮汕民间。


潮汕人崇拜麒麟,多是对“麒麟送子”的信仰。民间认为此神兽无种而生,专司送子之职,乃稀世珍物。潮汕民间男女嫁娶,不论寨门、祠堂门、厅门、家门、轿门的门楣上,都要贴一张红纸条形的“麒麟到此”,贴此种红纸条既有表示吉祥如意、嘉瑞祯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祈望新娘早生贵子。在旧时婚礼中,新娘出轿后要“跨火烟”,伴娘唱四句:“举步跨火烟,早得麒麟儿;夫妻同心腹,偕老到百年。”新郎接新娘进新房后,马上需要返回花轿旁向陪同新娘一起来的青郎把榕枝、纱灯等物接进新房。伴娘此时会唱道:“新郎接榕到轿边,夫妻齐眉到百年,麒麟投胎生贵子,他日荣耀振门闾。新娘喜接红灯笼,夫妻相惜心相同,公妈食到二百岁,子孙满堂名声香。”新娘进洞房之后要吃“结房丸”,新郎、新娘每人各吃一半之后就要交杯换盏,伴娘又会唱道:“交杯换盏团团圆,夫妻恩爱乐相随;老君送来麒麟子,明年生得状元儿。”也正是潮汕人对麒麟的信仰,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民间舞蹈——麒麟舞。麒麟舞是一种以麒麟为造型,在民间节日游艺庆典中表演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舞蹈形式,寄寓和表达着人们希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它是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潮汕地区的麒麟舞主要流传于汕尾海丰和汕头澄海两处。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丰麒麟舞与民众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海丰麒麟舞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动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绕圆场和朝场地四个角落觅食,此时唢呐吹奏的狮诗《吃四门》,然后在场地中间舞弄,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麒麟舞后为武打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一人拿虎叉,一人左手执藤牌护身、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抵叉,并拿刀就地翻滚,作砍马足状),最后集体搬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结束。


澄海麒麟舞是澄海区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生舞蹈,它是以民间其它动物舞蹈一些舞蹈动作作参考,创新设计出一些高难动作,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舞蹈新艺术,并结合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杂技、特技等,通过麒麟欢舞、人兽共舞等精彩表演,象征国泰民安、社会和谐。2008年,澄海区莲下镇麒麟舞队参加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其参赛节目《麒麟献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有所创新,由一对大麒麟和四只小麒麟表演,辅以潮州大锣鼓和潮州音乐伴奏,气势、节奏热烈,场面生动有趣,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特点,兼具观赏性和趣味性,最终在大赛中夺得金奖。


潮汕人对麒麟的信仰还体现在建筑物的设计当中。在神庙、宗祠、先贤纪念殿堂以至一些大型的建筑物前面的“照壁”上有不少是刻上麒麟形照。这些形照大都是用彩色瓷片,按照麒麟的状貌、颜色镶嵌的浮雕塑绘,使这一神物俊秀艳丽,光彩焕发,其形象与色泽能留之永久,并作为吉祥安泰的象征。


上一篇:【曲艺】闽剧 (福州市)传承人:林梦萍

下一篇:【传统舞蹈】横溪龙(揭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