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河源客家山歌(河源市)
2021-04-16 09:22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广东省河源市
【简介】
河源客家山歌,是在河源这个全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流传最久、最广的民间艺术。因为它琅琅上口,娓娓动听,且是用客家方言演唱,所以河源客家人最爱听,也最喜欢唱,是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人们用它来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情感,抒发思想和激励斗志。它在音律上节奏自由,富于变化,曲调高亢而嘹亮,抒情质朴。既有哲理性又有鼓动性,与古代的“竹枝词”较为接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晋末年,中国动乱,有不少汉人从中原地区逃亡南移,来到大江南北,再经江西、福建迁徙,定居在广东的粤东北山区的九连山脉一带山村。他们把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学中的口头文学,即民歌、民谣,带到这里。后来,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在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以及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并且长期互相交往、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乃至水乳交融。由于文化活动的交流,河源客家先民不断吸收当地土著居民的唱腔艺术和表现手法,逐步形成了有地方色彩的河源客家山歌、客家风俗和客家文化。河源客家山歌,与现在的中原地区一带的山歌、江南山歌比较,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梅县客家山歌比较,既是客家传统一脉相传,但也有不同方言唱法,在旋律上、语音上,也各有不同的特点。河源客家山歌经过长期间的流传、演变和不断发展,既保留了民间文学传统性,又不断有所创新和进步,从传统的口头文学中推陈出新,发展到文字记载,并且在音乐旋律上,也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如:客家山歌的“赋”、“比”、“兴”和“双关”、“对偶”、“排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以及四句七言格式的音韵和常见的山歌引歌号子、尾驳尾、五句板,以后发展到山歌小演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说唱、山歌剧等客家戏。因为它语言丰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情深意切,直接反映了地方风土人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当地群众容易接受。如全国独有的戏种紫金客家花朝戏,就是从客家山歌长期发展创新、提高、提炼出来的艺术形式。近几十年来,河源客家山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运用传统性的山歌艺术创作手法,结合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建设,创作出新的内容,为宣传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既宣传了各项事业的成就和人们生产生活景象,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社会的关注、群众的好评。
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的一种口头文学,它的素材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反映的是客家人的理想和愿望,表现的形式和手法是客家人所喜欢爱好的,因为它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风俗习惯,容易沟通接受,所以有突出的大众性、地方性、流传性。河源客家山歌常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比喻”、“起兴”、“直叙”、“夸张”、“对比”、“叠句”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比如,“比喻”采用明喻、暗喻、借喻;“起兴”分为即兴(即触景生情)、忆兴(即联想回忆);“直叙”即实话实说,真诚坦白;“夸张”即采用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到事物的变化和幻想的未来,用艺术的手法把现实夸张;“对比”即前后对比,事物对比,人与人对比;“叠句”即叠字,叠句,尾驳尾的形式加强语言的意境内容。以上这些艺术表现手法,主要使客家山歌语言上加强形象思维。这也是河源客家山歌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押韵上口,情景交融的独特风格。
2018年,河源客家山歌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