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华调吟诵艺术(大庆市)
2021-04-15 08:51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大庆市
【简介】
吟诵调是江苏省常州市的地方传统音乐形式,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吟诵艺术属"小众文化",与古琴、昆曲相仿,标志着传统文化的最高水准,具有文学、音乐、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2008年6月7日,吟诵调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吟诵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考察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吴地吟唱(吴吟),肇始于战国时代,经唐宋发展,明清走向繁盛。常州古属吴地,吴地的概念最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东地区,狭义上的吴地一般就是指的苏南地区(苏锡常)。关于吴吟有许多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吴地独特的方言和人文地理,也造就了吴地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艺术,吴吟基于吴地方言,有独特的音调,李白在他的诗文中多次提到"吴吟(吴歌)","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赠薛校书》)、"试发清秋兴,因为吴会吟"(《送麹十少府》)、"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等。所以,后人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常州吟诵与江南吴地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既凝聚了常州的人文历史,又饱含着先辈们的文化基因。据载,盛唐时常州有著名的"茶山境会",宋代时常州每年春季借"劝农"之机举行"春游诗酒会",明代的时候常州亦有"诗酒艺会"。但随着科举制和私塾的消亡,传统的吟诵为西方的朗诵取代,渐趋沉寂。有幸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国学大师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1971年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举行的"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活动中,主讲《各种不同形式的吟诵》,并用常州方言示范吟诵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古诗文,并录唱片,为后来的常州吟诵再次兴起留下了火种。近现代以来,"常州吟诵"领域拥有诸多的吟诵名家,先后出现了赵元任、周有光、邹宗浩、丁彦士、吴玉良、史肇美、何祖述、陆汝挺、屠岸、羊淇、史曼倩、钱璱之、邹醒国、恽正平、羊汉等一批代表性人物,其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界与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常州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成立了常州吟诵艺术协会,促进了研究和传承工作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