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李爱荣,今年43岁,她的剪纸历史可以追溯到幼时。7岁那年,她开始跟着奶奶学剪窗花、鞋花、布帘花,剪啥像啥,很受奶奶喜爱。慢慢长大的她,上小学,读初中,参加山里各项劳动,从未间断过学剪纸花。那时,她也只知道纸花。被大山完全封闭起来,从没有迈出过大山一步,根本不知道剪纸还能成为艺术。

不过,她非常喜欢剪花。即便结婚生子,操持家务,繁重的农事劳动,也没有丢下这项爱好。但是,她又是个极腼腆和不爱张扬的人,每次剪完之后,从不向外示人,也不保存,只是自我欣赏。

辉县境内山势险峻,峡谷万丈,山墙壁立,有着无限的美好风光。山路开通后,各地美术爱好者络绎不绝来此写生。1996年,河师大美术学生杜爱军发现了李爱荣。他对李爱荣剪纸功底由衷赞叹,建议她多剪多练,并作为一种艺术去追求。同时,向她简单讲述了一些美学知识。

没有想到,一位大学生的鼓励,给了李爱荣莫大的信心和力量。香港、澳门回归时,她创作出上千幅蝴蝶作品,表达自己的心声。她越剪越有劲,越剪越觉得有剪不完的东西。山中花草鸟兽,田野劳作情景,山民生活习俗,分别进入了她的作品里。

经过几年艰苦磨炼和潜心钻研,她练就了“万剪不断”的非凡工力,刀法稳、准、巧的。作品渐显成熟,艺术独特。并开始有意识地向外推介。

她与父亲感情很深。娘家在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五家湾村,比潭头村还靠山里头,距离潭头村十几公里。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加之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家里生活极为贫苦。可是,在父亲的庇护和疼爱下,她愉快地度过了童年、少年,直至出嫁。后来,父亲的去世,无疑使她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她就将平时与父亲接触的情景还原于纸上,创作出了24幅作品。

这24幅作品以父爱和孝父为主题,内容为:她骑在父亲脖子上看戏;父亲为她驱赶蚊子、送她上学;她陪父亲磨豆腐、听父亲拉二胡;与父亲一起放牛、打场、收白菜、挖野菜、铡草;给犁地的父亲送饭;父亲晚上看她纺花 ;父亲送她出嫁;她骑着毛驴、背着小孩回娘家;她给父亲做长寿面、理发、洗脚;她挽着父亲散步,推着轮椅上的父亲晒太阳,给卧病在床的父亲喂饭;拜灵;哭坟。

她给这套作品取名为《父爱》。其中的六幅,在2004年元月举办的第二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展上,一举荣获金奖。我省著名民俗专家、省民间美术协会会长倪宝成将其作品改名为《新二十四孝》后,于2007年元月再次荣获郑州大厨房剪纸大赛金奖。

同年5月,她以山民劳作,推磨,放牛,压哈拉条,箩面,打山楂,打柿子,过春节,谈恋爱,小伙挑水,姑娘洗衣,男人抽烟,女人做饭等为题材,创作出了《农家乐》,在信阳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一项项荣誉的获得,更增添了李爱荣创作激情。渐渐进入创作佳境的她,常常忘记火上的饭锅,忘记生活中需办理的事情。丈夫说她烧毁的铝锅和电磁炉就有六七个。她自己说,有时剪到兴处,整夜整夜不睡觉,忘记了瞌睡,忘记了饥饿,眼也不花了,灯光也亮了,剪起来得心应手。

名声鹊起后,她的作品跟随着她源源不断走出大山,先省内县市,后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大都市,出现在各种展览会、博览会、现场表演会上。她说,自己已连续9年没有在家里过春节啦。

2008年,她前往上海,为位于崇明岛上的一所艺术学校讲课50天。报销往来车费,包吃包住,每天100元授课费。2009年6月,她的作品在河南师范大学校园展出。

她和她的作品陆续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走入了影视剧。2005年8月,赴北京录制宣传片,在海南旅游卫视中播出;2006年《文艺争鸣》杂志第六期发表其作品和文字介绍;2007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播出她的剪纸专题片。此专题片还在陕西等卫视中播出;2009年7月,她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为电影《三十二对红双喜》作替身演员。

她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取材真实的山民生活,构图朴实,造型生动,纯朴粗犷,简练明朗,想象丰富,精美绝伦,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纯拙美感。

除了两个国家级,她的头顶上还有不少头衔:河南省民间艺术学会剪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辉县市民间艺术协会副主席、辉县市政协委员等。

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更多人喜爱。在庙会、博览会上,不少人愿出高价买她的《新二十四孝》和《农家乐》等作品,但她最高标价只有1000元。这就是山里人的实在、纯朴、可爱。今年元月,在北京国粹园,她创作的由众多鸡羊组成的《吉祥图》,被著名歌唱家关牧村收藏。另一幅作品《拽被单》,洗好后半湿不干的被单,被两位山村妇女两头拽着,边拽边笑,憨态可掬,惹得北京人纷纷购买。

李爱荣成名了。但是,成名后的她,还是她自己。除了参加各级民协举办的活动、会议,她仍旧生活在南太行深山区里的潭头村。平日,除了劳作、剪纸,她在家里腾出两间房屋,为过往游客提供简单饭菜、住宿,收取零星利润。

她对目前自己的境况很知足:丈夫恩爱,一个儿子当兵,一个儿子上学,习惯且喜爱大山里的生活,劳作剪纸两不误,虽不富裕,衣食无忧。

也许,正是对物质生活的极易满足,加之自己的勤奋刻苦,和来自美丽大山赋予的灵气,才造就出了李爱荣这位深山里的民间艺人。

上一篇:【传统舞蹈】志丹羊皮扇鼓(陕西省)传承人:邢广才

下一篇:【传统舞蹈】黄龙猎鼓(陕西省)传承人:路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