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蕉岭竹板歌(梅州市)
2021-04-14 08:54
【类别】曲艺
【地区】梅州市
【简介】
蕉岭县的竹板歌历史悠久,演唱形式在全县非常普及,家喻户晓,成为群众表达情感、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竹板歌是客家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每条歌曲以五句歌词为一个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组成,唱腔比较固定简单,又名“五句板”,它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演唱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广泛,表演朴实,历来为群众喜闻乐见。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蕉岭竹板歌是蕉岭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清乾隆、嘉庆年间,民间始有“五句板”曲艺流行,“五句板”以五句为一段落,每句基本七字组成,一、二句和三、四句各押一韵,念白合乎平仄,富有美感。修辞多用比喻、双关、喝后、联想等手法,语言丰富。演唱者手持四块竹板作道具,打击出节奏作为伴奏,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基于演唱艺术特点,近代民国时期又称五句板为“竹板歌”。解放前较为多见的是民间艺人手持竹板,穿街走村,演唱杂歌或长篇,以艺乞讨营生,故又称教化歌。竹板歌表演朴实,通俗易懂,唱腔固定简单,音域宽广,语言风趣,形象生动,或悲或喜,或说或唱,灵活多样。唱本有杂篇和长篇。杂篇主要是日常短小精干的短歌,长篇唱本流行较广的有《孔雀东南飞》、《梁四珍与赵玉粦》、《孟姜女寻夫》、《高文举》。竹板歌表演形式多样,演唱者可以单人,可以对唱,亦有男女对唱。表演时,女艺人打竹板主唱,男艺人本胡玄(胡琴),并扮帮腔。解放后,政府重视竹板歌的发展和创新,培训、培养民间艺人,鼓励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竹板歌正焕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为建设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的业余文艺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