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埔寨火龙(梅州市)
2021-04-14 08:47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梅州市
【简介】
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 (公元1741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年元宵之夜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火龙表演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埔寨火龙是当地元宵节习俗的主要表现方式,深受民间喜爱,260多年来代代相传,历久不衰。“埔寨火龙”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庆典活动。2008年6月,“埔寨火龙”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8年11月,埔寨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埔寨火龙表演由燃放“禹门”、“烟架”、“火龙”三个部分组成。“禹门”高6米、宽10米,内装各式烟花,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烟架”高达十余米,以木料搭成,上下若干层,每层有着不同的景观,也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火龙”最早以稻草扎结,缚上硫磺、白硝和木炭制成的火药即成,手法十分简单。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埔寨火龙的制作变得日益复杂,它全长可达35米,内装各式烟花、火箭,外部用纸裱面,绘上色彩后显得精致美观,栩栩如生。制成的“火龙”可以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舞动时能自动点燃和发射各类烟花火药,造成绚丽耀目的景观。“火龙”表演夜晚时在广场举行,由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一百多人配合表演。表演者赤膊上阵,高擎龙头,舞动龙身,摆弄龙尾,边舞边发射出各类烟花、火箭,在穿梭的鱼虾映衬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