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朱秀云,今年已经64岁了,跟剪纸、布艺等民间艺术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她把自己多年来乡村生活的经历、人生的感悟融入剪纸技艺中,传承并发扬着豫西民间文化,孜孜不倦地揣摩学习多家之长,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朱秀云说,我这一生别无所求,甘愿为弘扬民俗文化而不懈努力。

朱秀云出生在陕县菜园乡一个民间艺人家庭。她的祖父在街市上开了一家纸扎店铺,所做的纸人、纸马、纸山、纸船等纸扎用于正月十五耍社火等民间习俗,纸扎汇集民间剪纸、面塑、草染技艺。这门手艺在朱家代代相传。爷爷把手艺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朱秀云。受家庭环境熏陶,朱秀云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剪纸、布艺和面塑。朱秀云的姑姑和母亲也是布艺高手,每逢端午节,村里妇女们聚在一起比赛绣荷包,大人们的好手艺,让年幼的朱秀云跃跃欲试。她勤学苦练,爱动脑筋,6岁就跟随母亲学绣花、学剪纸。11岁起,她就帮着乡亲们剪窗花、鞋样花、枕头花。心灵手巧的小秀云,成为乡亲们口中的巧手姑娘。

成家后,朱秀云把剪纸手艺带到西张村镇人马寨村的婆家。西张村镇是陕县剪纸的发源地,当地浓厚的剪纸文化让朱秀云心潮澎湃。她虚心向当地老艺人学习、切磋技艺。村里谁家有喜事,新房的窗花,新娘的绣品,她总能剪出喜庆的花形,成为当地有名的巧媳妇。

2005年,朱秀云在三门峡市老年大学国画班学习。一年里学到的知识,让她对民间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一次她与国画班师生去陕县南沟村剪纸艺人任孟仓家观赏剪纸,剪纸艺人对民间艺术的那份挚爱,更加坚定了朱秀云传承民间艺术的信念。

一把剪刀,一个人物、一株花草、一组动物,甚至是当地的风俗民情和民谣故事,朱秀云运用奇思妙想,用一双巧手让人和物活灵活现。2008年,朱秀云的剪纸《福寿图》在“中孟文化艺术展”上荣获“中国神韵”金奖。同年,朱秀云被三门峡唯一的剪纸基地、市直老干部大学聘为剪纸教师。

2009年2月18日,河南组织“中原文化港澳行”大型活动,朱秀云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随团前往。3月5日,她又参加了河南在北京组织的农民工风采展,多幅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出,屡获大奖,远销美国、日本、孟加拉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

捶草印花是豫西农村一种传统的印染技艺,把新织的粗布清洗晾干后,从田野里采摘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嵌棒棒草”的植物嫩叶,夹在织布中间,用棒槌敲打出汁液,从而将嫩叶的形状、脉络印在织布上,再经过多道工序,印染花布。而这种技艺却濒临失传。朱秀云四处寻访老艺人,才将捶草印花印染技艺整理出来。凭借剪纸、捶草印花等技艺,她被河南省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南省高级民间艺术师等荣誉称号。

边唱边剪,是豫西剪纸不同于其他地方剪纸的一大特色。这种剪纸小曲是剪纸技艺的一部分,朱秀云搜集整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30多首,唱词被地方志收录。

上一篇:【传统舞蹈】东寨十八罗汉(陕西省)传承人:周志英

下一篇:【传统舞蹈】勉县五节龙(陕西省)传承人:杨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