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通备劈挂拳(兰州市)
2021-04-13 11:31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
【简介】
通备劈挂拳是流传在西北深受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喜爱的武术类拳术套路,在武术运动风格中属于长拳运动类型,主要发源于河北:沧州、盐山、孟村、南皮一带。劈挂一词最早在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劈挂横拳而其绝也,伸足朝天,放长击远、故又称为抹面拳也”。后在清朝嘉庆年间,河北沧州一带就有了这种拳术,这个时候劈挂拳已分支为盐山和南皮两只流派,全称是通备劈挂拳。
19世纪20年代初马凤图,将通备劈挂拳由河北传入甘肃,后又传播到西北各省及国内其他地区,马凤图提倡的以:理象会通,体用兼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的通备宗旨与兼收并蓄,刚柔相济的八极拳思想理念相结合,并且吸收了翻子拳、戳脚等拳术技法特点,充实和发展了通备劈挂拳。马凤图在通备劈挂拳源赞中叙述道:“劈挂拳大劲道拳也,起起落落,劈劈挂挂,大开大合,雨骤雷鸣,劈挂横掌,伸足朝天,放长击远,故又称为抹面拳也。” 马凤图强调劈挂拳的传承脉络:“劈挂长拳,艺林久赞,燕南三杰,萧李黄传。”
通备劈挂拳共有三个套路,套路也叫趟子;有十二个练习劲道对抗的单式,单式也叫十二大招、十二大趟子。三个套路种,第一趟叫一路劈挂拳,也叫做抹面拳,第二趟叫二路青龙拳,第三路叫三趟飞虎拳。三个套路在演练风格上各不相同:如一趟威猛、二趟轻柔、三趟刚烈。在演练劲道上讲究大开大合、猛起硬落、一气呵成。通备劈挂拳一、二趟在结构上比较疏阔,布局上讲究“空可走马”,三趟飞虎拳在套路结构上动作密度相对较大,讲究“密不透雨”。对这三个完整的套路有一趟为帅,二趟三趟为两翼之说,又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马凤图先生咏赞劈挂拳时写道:劈挂长拳气轩昂,左龙右虎辅两旁。
劈挂拳也有四个套路的说法,就是把太淑拳称为四路劈挂拳。太淑拳是马凤图公在上世纪40年代在西北师大任教时创编的,当时一些人不能一下子就学会劈挂拳,马凤图就用这套简单易学的套路先训练他们,关于把拳术的名子叫太淑,是因为马公之长子马广达的字号叫太淑,广达在长城保卫战抗击日寇时英勇殉国,为了纪念为国牺牲的儿子广达,马凤图就用太淑给这个拳术冠名。
上个世纪20年代,马凤图随刘郁芬国民革命军二十七军入甘,将流行于河北沧州一带的劈挂拳、八极拳,以及东北一带的翻子拳等,在甘肃青海地区广为传播。近百年来,经过几代武术人勤奋的努力,通备劈挂拳在甘肃、陕西、青海、新疆西北各地广为流传、爱好劈挂拳技法的习练者众多,尤其在甘肃的兰州、天水、河西一带广为流传。
劈挂拳的传承途径主要是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和学校传承,师徒与家庭传承有着严格的授徒授艺和受德的过程,必竟武术是靠言传身教和悟性来传承和发展的。为更好的将通备劈挂拳作为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挖掘整理与保护,为通备劈挂拳的现代生存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017年10月,通备劈挂拳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