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鳌头傩戏(临夏回族自治州)
2021-04-13 11:24
【类型】传统戏剧
【地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
【简介】
甘肃临夏,古称河州,地处中原边缘,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南线从这里穿越而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丝路文化的交流,使这里素有“彩陶之乡”“大禹治水的源头”“古动物的伊甸园”的美誉。临夏至今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傩戏”便是其中之一。傩,是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古老的驱逐疫鬼的仪式,古文献多有记载,在我国历史上盛行于民间、宫廷、寺院、军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现象。
临夏傩戏以北塬地区鳌头村的规模最为盛大。鳌头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丝绸之路南线就从村边过,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哥舒翰西征羌戎,文成、弘化、金城公主远嫁吐蕃,西域大禅师昙摩毗入中原弘扬佛法,法显西行取经,都曾途经此地。明代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政权,推行移民戍边政策,鳌头村的先祖随着西迁大潮从南方来到了临夏,落户鳌头,傩戏也随之传到这里。据徐光文所著《鳌头傩》考证,流传至今的鳌头傩戏的唱词《方四娘》中仍有“养蚕、蚕桑、茶花”的描写,可见“鳌头傩戏”带有明显的外来地域特征。
傩戏最直观的视觉表现是对“自然崇拜物的模仿”,面具,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所谓“头者,神所居,上圆天象”、“头者,精神之主也”。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们将灵魂和头颅的崇拜合二为一,以此为载体达到人神相伴的目的。今天的徐家村现有鳌头傩面五十八面,其中三十九面为清中晚期的传世傩面,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也是甘肃临夏鳌头徐家村傩戏的“镇村之宝”。
六百多年来,鳌头村的傩戏虽然始终以锣、鼓、笛等简单的乐器作伴奏,但在传承发展中不断融合当地的诸多艺术元素,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在临夏,傩戏表演开始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会期四天,俗称“六月会”或“六月黄会”。最初祭祀的主神为二郎,清朝初期,为了迎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又增加了清兵装束的“跳旗”。后由于农历六月正是拔麦的大忙时节,就推迟一月举行,会名也改称为“七月会”。可农历七月对于农民来说仍为大忙时节。一九六二年,村里的老人们商量决定,将每年的跳会日期推迟到人闲场宽的正月,于是“正月会”也就诞生了。
鳌头村傩戏的特点是“头戴面具,手舞足蹈”。表演者头戴面具(当地俗称“脸子”),身穿戏服,手持道具,边舞边说,动作古朴,道白诙谐。在锣、鼓、笛等乐器衬托下,整个表演寓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鳌头傩戏”的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原为二十四折,现存十八折,主要表现神话传说和农事活动等,表现形式夸张而循规,期盼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具有明确的驱邪避害和还愿之目的,深受鳌头人喜爱。
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受到重视,鳌头傩在八十年代又重新走进当地民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中来,一度中断了的古老文化仪式获得了新生,并成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品种。为了不使傩戏失传,村里老艺人回忆整理,组织热心村民学习演练,传授基本动作口诀:“一上二退三交叉,四上五退绕麻花,六卷云花四角转,七变一字长蛇线,走罢云花转大圈,快步小跑跳旗完。”
傩戏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目前可以查找到传承人姓名的,已有九代。其中徐光辉、徐玉东是临夏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政府和有关机构还将鳌头村定为“甘肃省傩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在村中修建傩戏碑,对现存的傩戏资料进行归档整理,组织编辑出版《鳌头傩》,复制面具、制作戏服,并积极引导培训年轻人学习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