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
【简介】
曲子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在甘肃流传已有久远的历史。从甘肃的汉画像砖,魏晋以来的众多石窟壁画,宋代出土的墓葬砖雕,都可以得到证实。敦煌莫高窟遗书中保存有唐、宋以来的曲子达数百首。由此可知,汉唐以来,甘肃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曲子演唱活动。据有关志书记载,兰州地区在明末清初,曲子的演唱已经是“妇孺皆歌,口耳相递”,据清乾隆年间的永登籍武官张世伟在给其子弟的信中说:“惟赌博处、饮酒处、唱小曲处,万不可在座。”(张世伟《家训珠玑》)可见“小曲”已经在兰州普遍演唱了。也说明曲子在兰州的演唱已流向各种聚会场所。到清中叶以后,兰州曲子已从清唱,坐唱而登上舞台表演剧目了。据《兰州市志》.第五十卷《文化事业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皋兰地区民间小调,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唱腔艺术——小曲子。到清同治年间,皋兰县的水阜、西岔、山子墩、石洞寺、什川、中心、忠和等地,都先后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演唱小曲子为主,以农民“好家”自发结成的自乐班;并由坐唱、清唱逐渐步入舞台表演。”(见原志书83页)实际上,兰州曲子戏不仅在皋兰地区广泛演唱,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且已“形成了兰州十里店、泥窝子、盐场堡、阿干镇、永登苦水、榆中青城等地区盛兴的区域。”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当年在兰州地区广泛流传演唱的兰州曲子,已经脱离了曲艺演唱形式,走上发挥戏曲的综合优势,“借助锣鼓之声势,舞台之场面形态,”成为兰州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剧种了。
兰州小戏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根据本地民间原小曲基础上,吸收了一些流入本地的一些小曲小调,并和自己本土的曲调在演唱过程中逐步融合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皋兰曲子戏。曲子戏中曲调十分丰富,曲调有<银钮丝>,<采花调>,<绣荷包>,<太平年>,<平调>,<小四景>,<哭道情>,<五更调>,<放风筝>,<打枣杆>,<刮地风>,<十杯酒>,<珍珠倒卷>等等。根据皋兰县忠和镇民间艺人颜绿白对笔者唱的曲调中的<银扭丝>、<采花调>,和陕西眉户中的银扭丝、采花调相比似有相同之处。但行腔唱调上确实浓浓的皋兰乡音。这说明皋兰小戏中有些曲调吸收外来曲种后,经过当地的方言俚言,融化而成后并丰富了自己的演唱曲调。这一兼收并蓄后的兰州曲子戏,真率明朗,天真烂漫,委婉动听,呈现了一定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二,有众多的演出团体:据资料记载,在今皋兰县的水孚、山字墩、石洞寺、什川等地区基本上都有一个曲子戏的演唱班子,俗称他们为“自乐班”。每个自乐班都由一定演唱水平的人组成,这些人不乏有演唱非常有名的演员。如有个叫展娃子的人,就是兰州小戏中的“名角儿”,关于展娃子在乡间出台演出的盛况,在今皋兰县乡间有这样一个流传的顺口溜:“人呀人,看邪了;驴啊驴,站瘸了,果子果子,没驮了。”这个顺口溜说的是,百姓在看戏时,只要展娃子一出台,慕他的名声而来看戏的人太多,特别是泥湾一带的农民,拉着驴,驮着果子,前来看戏,结果,人被剧中情节所吸引,忘乎所以;驴陪着人看戏,腿也站瘸了,所驮的果子,由于放在太阳之下,也消成水了。这个传说,说明当年兰州小戏的兴盛,可见一斑。
第三,有自己的众多演出剧目。兰州小戏演出剧目颇为丰富,主要有《老换少》、《张连卖布》、《小姑贤》、《三娘教子》、《杀狗劝妻》、《五大娘钉缸》、《劈山救母》、《小过年》、《男寡妇上坟》、《女寡妇验田》、《白先生教学》、《观花灯》、《打灶神》、《周文送女》、《尼姑思凡》等近百出。从这些剧目上看,大都是从眉户、秦腔剧目中移植过来的。其内容从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主,反映人们生活的苦和乐,劳动和爱情,生活气息很浓,剧目大都短小精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剧目中揉进了一些地方方言,因此显得它的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兰州曲子戏虽以小戏为主,但也演过一些大型剧目,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当年,榆中青城镇曲子艺人和皋兰水川乡曲子艺人张海润合作创作的八折《西厢》剧目:《游寺》、《借厢》、《酬韵》、《请宴》、《传简》、《递简》、《越墙》、《拷红》曾轰动一时。”
可惜红极一时的兰州曲子戏,现已步入濒临消失的境地,如今在兰州乡间已很少有人在唱了。究其原因,自然很多,但重要一点,据有关志书记载,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激越豪迈的秦腔从城市流布到兰州地区广大农村后,兰州曲子戏便逐渐消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