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

【简介】

藏族鹰笛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由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曾经流行于昌都、阿里、山南以及藏北牧区一带,可以说在游牧时代就已经出现。早期的鹰笛是由游牧民简单打孔制成,仅供他们放牧时放松身心使用。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一般全长24厘米~26厘米、管径1.5厘米左右,管内中空无簧哨,上下两端管口皆为通孔,在管的下端开有三个按音孔。制作时,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钻有一个直径0.7厘米(稍呈椭圆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个。

甘南藏族鹰笛属于吹奏乐器,分横笛和竖笛。按材质分为凤笛、鹰笛、鹞笛、鹫笛、胫骨号。据了解,用鹫鹰骨做的“鹰笛”,骨质坚硬,骨纹细密,表面光润,骨管较长而粗,音调偏低,音色浓厚;用老鹰骨做的“鹰笛”,骨质不如鹫鹰骨,骨管较短而细,音调偏高,音色明亮。

鹰笛又叫做“龟铃”,它是藏族地区的一项传统乐器,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它的音色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已经很难见到真正的鹰笛。在藏民族的心目当中,鹰是神鸟。传说中,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冲着太阳飞去,直到化为灰烬。因此,在地面上很难见到它的尸骨。不过,偶尔因为气候极端恶劣,雄鹰没能飞过雪山而被冻死,人们才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上发现它们的尸骨。1952年,次旦出生于拉萨。1963年,他进入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开始了为期6年的竹笛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西藏歌舞团从事竹笛演奏。出于对鹰笛这种独特乐器的欣赏与热爱,次旦内心渴望弥补鹰笛失传的遗憾,作为一名藏族演奏家,有兴趣更有责任使鹰笛重现于世,挽回藏区的艺术瑰宝鹰笛。

鹰笛吹奏时具有笛声悠扬、韵律适中、曲调委婉的特点。尤其是在广袤的草原或山峰、森林或林园中吹奏更为动听。经典曲调有《牧韵欢歌》《牧女心声》《彪悍雄姿》《布谷迎春》《挤奶曲》《盼子安慰》《报答母恩》等。解放之前,玛曲、碌曲、夏河、卓尼和迭部等县鹰笛吹奏艺人较多。

由于时代的发展,鹰笛已经不能满足藏族音乐的需求,加之其传统曲调继承面临极大的挑战,吹奏鹰笛的人随之减少。尤其在现代新兴文化及现代乐器的冲击之下,鹰笛在人们生活中也逐渐消失。目前,为保护和传承藏鹰笛演奏技艺,其技艺已被列为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上一篇:【传统音乐】靖远民歌(白银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文县土琵琶弹唱(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