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金花娘娘的传说(兰州市)
2021-04-13 09:01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
【简介】
金花娘娘,又称金花仙姑,是神仙,出生于兰州,在百姓家中长大。凭借她坚定的意志和辛勤的修炼,是兰州人民最受崇拜的神灵。
金花娘娘的家人在城关区井儿街,她的父亲金英龙来自榆中市金崖人。金花出生于明代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据说她的母亲梦到在她出生的前一天太阳和月亮被吞噬,仙姑降生时满屋金光。
她长大聪明,端庄,勤奋,有能力,并尊重父母。她在4岁时就开始纺亚麻布,不同的是,她从不吃肉,穿得朴素,并且非常喜欢读佛经。
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的父母通过媒人介绍为她做出了结婚决定,但金华坚决拒绝结婚,但很难获得父母的认可。看到结婚的日子到了,金华考虑了一下,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那天晚上,金花手里拿着一根用细绳缠绕的火棒,把线绑在炉子上,然后悄悄离开家,向西走去。途中,她在西固区金沟乡熊子湾的一座小山上。休息一下,然后继续。
第二天早上,她的父母非常着急地从金华失踪了。金花的兄弟在炉子上找到了细绳,一直沿绳子追逐,直到今天,他在临夏自治州永靖县关山河家县的一座小山上追赶。
哥哥试图说服姐姐回家,但金花姑娘拒绝回去。同时,她告诉哥哥,她从小就决心修炼。今天已经到了逃离凡尘的一天,她不能退后一步。兄弟不相信她,并说做些事情来证明你要成仙。听到此消息后,金华轻松地举起了火棒,将其朝着她旁边的青石板砸了一下。
看到火棍立即刺穿光滑的青石板,眨眼间,火棍上长了树枝,小树枝上长了松针,变成了一棵高大的松树。金花的哥哥得知妹妹已下定决心,感到震惊,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独自回家。
之后,金花的父母到西南山区去寻找松树,发现松树长满了繁茂的树枝,却没有发现金花姑娘。
一直都在找到吧咪山(今天位于临夏永靖县),看到一位和尚叫戴和尚。从他的嘴里,他得知金花变成了仙女,升入了天界。今后将要济困救危保佑本地百姓。
父母伤心悲痛,流下的眼泪变成了何家岘龙虎燕子山里的一眼清泉。当地人称这个春天为“金花泉”。几年后,兰州的旱地没有收成。饥饿是无法忍受的。
这时候有人发现就在金花成仙的山上,不但遍地翠绿,而且长满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生糜谷——吧咪。
老百姓蜂拥而至,人们回想起过去的著名僧侣的风俗,人们知道是金花显灵,开始烧香以表达感激之情,并将这座山称为“吧咪山”,把金花手里烧火棍变成的松树叫做“火棍神松”,把何家岘叫做神松岘,并且在金花娘娘离家出走途中歇脚之处修庙敬香,叫做歇马殿。
从那时起,当百姓遇到饥荒,瘟疫或紧急情况时,只要他们祈求金花化解,金花娘娘的影响力就会迅速扩大。
奇怪的是,金花娘娘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神话。神话传说,历史上因天旱向她求雨得到灵验,因而由官府出面郑重拜谢封赏的事情很多。
每年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日子,都要举行“旱水会”、“玉女神会”、“龙华海会”等祭祀典礼。如果遇到天旱,迎请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动就更加盛大。
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歌剧团曾经改编上演过大型歌剧《金花传》。那时候正值国内旱灾严重,加之金花娘娘与兰州本土的密切关系,所以此剧一上演就十分轰动,在金城百姓中引起热烈反响。
今天的临夏关山金花娘娘池庙更加庄严雄伟,香客游人络绎不绝,若遇到几个重要的纪念日子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人们感念这一位坚贞不屈、造福一方的仙姑,祈愿和祝福国泰民安、家庭祥和。2008年以来,每逢重阳节,吧咪山民间都会举办与朝山敬香相关的登山节活动。
2009年,杨生剑先生策划录制了《吧咪山神韵》宣传风光片,通过现代媒体大力宣传金花仙姑的传说和吧咪山秀美风景,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1994年,在兰州旧城改造中,原先坐落于井儿街的金花仙姑殿迁建到五泉山公园东侧红泥沟志公观处。2009年3月,兰州市人民政府在金花神祠旧址处立碑以示纪念。正面刻字为“清·金花庙旧址”,背面铭文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
坐东北,面朝西南巴弥山。建有山门、正殿、后殿及左右厢房。金花,明洪武时兰州井儿街人,十七岁时因抗婚逃至巴弥山坐化。祷雨辄灵,遂筑庙奉祀,称为金花娘娘。”这样就使得金花娘娘这一位由善良美好的民间女性上升为普济人世的慈悲菩萨,永远保留在兰州人民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