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托顶藏族酒歌(迪庆藏族自治州)
2021-04-09 13:04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
【简介】
“托顶藏族酒歌”于2017年6月2日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托顶藏族酒歌”流传于德钦县托顶傈僳族乡。藏族和傈僳族作为这里的世居民族,自古以来和睦相处,共谋发展,流传着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区域文化。
每逢新春佳节、乔迁新居、婚丧嫁娶,都要完成“鲁”、“琼日”(敬酒歌舞)、“才啦”(锅庄)、“日”(弦子)、“学鲁”(情舞)、“卡加”等传统文化活动,届时拖顶人将捧上醇香的美酒,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给来自八方的朋友唱起优美动听的酒歌,使客人们迷醉其中、流连忘返。“酒歌之乡”的美誉也由此响彻四方。
托顶酒歌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相传拖顶藏族酒歌“琼日”是在吐蕃时期藏王在神川都督府辖地筹建“神川铁桥”时传入的(“神川铁桥”:据史料记载在今丽江外塔城、维西其宗、德钦拖顶和香格里拉五境相接的金沙江上某处)。而后在上世纪初备受当地土司的推崇,成为当地独有的藏族歌舞形式。
据拖顶村的老艺人斯那定主讲,以前,拖顶酒歌只能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拖顶村的“达金”活动中才能开展,是“达金”活动(盛大的射箭节日)中不可或缺的议程内容,而一般的节日、婚庆等活动中都不能表演敬酒歌,而且只有拖顶村的人才会唱,才会跳。这是因为以前的土司王本登就是拖顶村人,他认为该敬酒歌是献给尊贵人物的礼遇,一般场合都不适合表演。
拖顶酒歌是一种无伴奏,有辅助性舞蹈动作的敬酒歌。流传在德钦藏区的敬酒歌基本动作一般都是弓腰屈膝,曲调弛缓,就便是在踢踏时也是庄重缓慢;而拖顶酒歌则是抬头挺胸,节奏欢快,最后的“农日”更是肢体动作幅度极大,踢踏节奏激烈,摆脱了藏族传统酒歌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