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玉树藏族自治州
  【简介】
  仲秋的通天河沿岸,麦浪翻滚,一地金黄。两岸人在春天播下的青稞熟了。却也不见劳作人挥舞镰刀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机械收割方式。农人们们的脸上挂满了丰收后的喜悦。沿着三江源纪念碑向东行走一公里,便有一条山路。开车的索南文江说,沿着山路走上去,便是“传说”中的直本仓。在直本仓古宅门口,直本·成林巴丁依照藏族传统,燃起松柏枝,清香的桑烟缭绕在古宅上空。走进古宅,一个布满灰尘的牛皮筏映入眼帘,1963年以前,这就是人们经玉树去拉萨唯一的渡河工具。
  自古以来,来往唐蕃古道上的达官贵人、活佛僧侣、商人百姓和各类马帮都要通过通天河渡口,才能到达藏区四大商贸集散地的结古朵。河水相对平缓的时候,一只牛皮筏子可以乘坐五六个人,能承载七八百斤的货物量,遇到河水暴涨天气恶劣的时候,要么休渡,要么两只皮船并列捆绑在一起后才能艰难划行,我和船工们的心始终都是提在笼子里的。我和父辈、祖父辈都是每天十二个小时不敢离开一分一秒,生怕渡口会出事。加之高原气候恶劣,一到深秋,河水就会变得冰冷刺骨,我深深知道船工们的艰辛和不容易。更为恼火的是,每年一到洪水季节或深秋浮冰季节,就只能休渡,需要运送的物资在两岸堆积如山。不少行人曾慨叹:‘走遍天下路,难过通天渡啊!’那样的时候,我常常听到来往过客和当地牧民都会生出幻想:如果通天河上有座大桥该有多好啊。

上一篇:【民间文学】巴颜喀拉山的传说(玉树藏族自治州)

下一篇:【民间文学】嘉洛山水颂词(玉树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