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古籍修复技艺(黑龙江省)传承人:蒙德英
2017-05-10 14:11
蒙德英,安达市唯一的女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书画艺术功底深厚。
1998年,她在大庆学习书画装裱过程中,看到老师在修复古籍,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看着一本本年代久远、破损严重的古籍在老师的手中“焕发青春”,蒙德英就下定决心要学会这项特殊的技艺。通过深入学习,使她感受到了古籍修复技艺的博大精深,古籍修复技艺也日趋成熟。2000年,学成之后蒙德英在安达开办了得月轩书画院,从事书画装裱和古籍修复工作。
在她的书画院,蒙德英每天都要在办公桌前重复着相同的古籍修复工作,一干就是15年。按照她的修复经验,一天下来,能够修补好三四页已算顺利。一本破损不太严重的古籍,完全修复好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
“这些书都是有生命的,我的工作就是让它们青春永驻。”谈起古籍修复,蒙德英兴致勃勃,而她的介绍,也为我们敞开了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神秘世界。
“修复古籍,跟医生看病一样,也需要望闻问切。”蒙德英笑着说。望:指的是检查破损、污渍、纸张、绢帛等材质的现有情况。闻:指的是通过气味判定纸张的矾化程度、有无霉烂。问:指的是要询问书籍来历、年代和版本,根据不同的居住地域决定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切:指的是抚摸和检查书籍材质的保存状况、纸张的薄厚、是不是曾经有修复。然后是开始动手“治病”,拆线、洗书、自然晾干、修复、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表或者点镶,制作纸捻、装订,修复一本古籍,有近20道工序。如此复杂繁琐、枯燥乏味的修复工作,在蒙德英看来,有着极大的乐趣。她说:“古籍修复,还要学习用中药材配置让纸张防虫的药水,辨别不同纸张的特性,了解不同时代书籍的不同风格等等。修复古籍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断加深了解,不断增进热爱的过程。”
15年间,蒙德英累计修复古籍达500余本。其中不乏珍贵的精品,如明朝崇祯八年的《榖梁疏》、康熙年间的《白香山诗集十册》、雍正十二年的《慶暦文读本新编》、嘉庆十八年的《昭代萧韶》。凭借着精湛的古籍修复技术,她已被拟定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正在制作专题片。
作为“古籍郎中”,蒙德英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好那些残损的传统文脉,重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她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加入到古籍修复保护的行列中来,为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