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在长沙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胡先生事业有成,唯独对自己的艺术品位不够满意,渴望提升。他得知3月30日和31日,湖南大剧院将上演古典昆曲剧目《牡丹亭》和《玉簪记》,想去观看,但又苦于没有基础,担心看不懂。生活中,像胡先生这样,想接近高雅艺术但又基础薄弱的人有很多。

不过,“胡先生”们担忧的问题将随着湖南大剧院亲情奉上的一场又一场公益讲座而得到改善。


3月27日,湖南大剧院重新装修后的第一场公益艺术讲座“剧院分享会”之《牡丹亭下羡玉簪》在该院大剧场举行。讲座邀请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教授刘志宏博士,给观众带来了昆曲剧目导赏,对即将上演的《牡丹亭》、《玉簪记》进行了艺术讲解。讲座中,刘志宏向观众介绍了昆曲历史、昆曲艺术,让包括胡先生在内的“门外汉”以及一些昆曲业余爱好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演出前,邀请专业人士对即将上演的曲目进行讲解、分析,以便让观众更好地看懂演出,这是剧院的一种负责任的做法。湖南大剧院工作人员邓磊表示,湖南大剧院作为一家省级剧院,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更要有人文情怀。他介绍,今后湖南大剧院会针对不同的传统戏曲,邀请专家,向观众讲解,与观众互动交流,让观众不仅仅是看了演出,还得尽可能真正“看懂”。


“接近昆曲之前,我们就已经矮了半分”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

20年过去了,昆曲该如何走近百姓,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成了像刘志宏、邓磊一样的行业内人士所关切的问题。

用曲高和寡形容昆曲,一点也不为过。即便在古代,昆曲也仅仅是文人圈的娱乐交流方式,限定在文人的阶层。昆曲在古代就不是流行文化,在现代更是如此。刘志宏介绍,昆曲是韵文,所用的语言形式是单字词,而现代白话文是双音节词。“语境变了,文化生态变了,用现代白话文是没法唱昆曲的”。

昆曲与其它传统曲目不同的是,它还讲究押韵、平仄。同时,昆曲的腔调音域非常宽。“昆曲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我们在接近昆曲之前,就先自己矮了半分”,刘志宏说。

然而,文化和艺术应该是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尽管曲高和寡,不适应现代语法,昆曲仍有其存在价值。刘志宏告诉记者,昆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凝聚了古代知识分子在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思想精华,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综合了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方面,其所反映的内容无所不包,无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凡夫走卒,下到平民,上到君王,甚至那些虚渺的神仙。“它记录了古代相当长的一段历史现实,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部戏剧的历史,”刘志宏说。


“表演可以适当做些创造性改变”

昆曲是小众的艺术,昆曲演员也面临着观众少、票房底、收入低的问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唱昆曲。“昆曲只有八百壮士”,这种悲壮说法就是形容昆曲演员数量极少。

然而,昆曲的传承离不开演员。刘志宏表示,昆曲放在本子上,那是死的,只有在演员身上,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活态的传承。虽然是非物质,但它是语言的,它的音乐必须通过人的身段、舞蹈,才能以活态的形式,一代代传下去。

刘志宏建议,演员在练好基本功的前提下,在演出的形式上可以做一些调整,以让观众更好地接受。“万变不离其宗,你基本功会了,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改变,产生更多的吸引年轻观众甚至各个年龄层观众的亮点。”

刘志宏也提醒,在创新形式上,“度”是一个需谨慎把握的关键。“早些年,一些京剧演员穿上了比基尼一样的京剧服装,引起观众愤慨”。

然而,比起改变过度,昆曲真正难的是“变不动”。昆曲因其高度固化的程式,让其融入市场,变得通俗易懂,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刘志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把市场的昆曲和遗产的昆曲分开。遗产的昆曲由国家扶持,保证演员的基本收入,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而市场的昆曲则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做一些大胆创新。“如果表演的是市场的昆曲,那就大大方方地告诉大家,这是实验的昆曲,是改革的昆曲,甚至融入外来文化的昆曲。”


“要去主动抓住受众,才能更好传承”

在湖南大剧院3月27日举行的昆曲公益艺术讲座上,潇湘晨报记者发现,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寥寥无几。而这,也是昆曲业内人士担忧的问题。

“我快60岁了,充其量也就再干30年,但年轻人才20多岁,可以再干五六十年,所以要抓住年轻观众。”刘志宏说。

因此,刘志宏建议昆曲要多多走进高校,让大学生接触这们传统艺术。“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就走入了高校,撇开艺术评价,这种走进年轻人的做法是对的,抓住年轻人的心,定位准确。”

此外,昆曲的观众少,刘志宏呼吁从业者主动发展观众,培养观众。他高度赞扬了湖南大剧院的做法。他称,自己接触过很多剧院,都只是完成任务似的承接演出,至于观众是否真正了解这门艺术,是否真正看懂,没有人关心。昆曲里面充满了典故,看懂昆曲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而湖南大剧院在演出前,会主动联系观众,安排专业人士对即将上演的曲目进行讲解,不仅关心观众是否看了,还要尽可能保证其看懂。

湖南大剧院也一直致力于培养观众,主动建立与观众的联系。在这方面,湖南大剧院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径。邓磊介绍,剧院主要是与各个民间社团保持互动。“比如水云昆曲研习社,聚集的都是昆曲爱好者,在互动过程中,能够了解到这个团体想要看什么作品,或者说我们在剧目采购、项目运作、剧场服务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希望能从他们这里得到直接的反馈,比起一盘散沙似的联系单个观众,效果好很多,”邓磊说,“这样也能让我们自己成长起来”。

潇湘晨报记者 严远丹

【来源:潇湘晨报】


上一篇:【非遗动态】杭州“向往的农庄”首届风筝文化节开启 小记者体验非遗绝技

下一篇:【非遗动态】非遗文化时氏正骨进京媒体见面会 讲述传统文化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