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朱仙镇木版年画 (河南省)传承人:郭泰运
2017-05-10 12:35
郭泰运,1925年出生,开封县曲兴集(今曲兴镇)人。六、七岁上过两年多私塾,十三岁进入开封著名的年画作坊"云记"门神店当学徒。到如今已经与年画相伴70年,可以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兴衰的见证人。
郭老就是在当时开封最大的门神店之一的“云记”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云记”的徒工很多,郭老的师兄弟前前后后就有五六十人。画店春节放假4天,农历初五便开工了,掌柜挨个谈话,对干得好的伙计多送钱并好言鼓励,商定每月的工钱,表示留你继续干。对那些技术差的伙计,掌柜的只送少些钱就打发你当天卷铺盖离店了。年画艺人的工资不高,领作每月只有3袋面,当学徒的不但没有工钱,而且最怕开除,因为凡未满师就被赶走者,其他店铺都会嫌你是“二手货”也不再招聘你了。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郭泰运悉心琢磨、认真领会,学会了染纸、印画、刻版等,并成为了当时“云记”画坊领作、朱仙镇技术拔尖艺人李景运和宋金明的得意学徒。 在“云记”当了3年学徒,第四年郭泰运便出师了,成为几十个师兄师弟中的佼佼者。
7年之后,郭泰运又与师兄谢合彬合伙在勤农街搞了一年的作坊,后来郭老自己又单干赶了几年场。那时“赶场子”虽然本钱少、花样少、利润少,但郭泰运赶一年场下来,七口之家一年的口粮有了着落。 上世纪60年代,开封市成立“开封朱仙镇年画社”,郭泰运以师带徒、传授技艺,刻印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年画。上世纪70年代末,开封市又成立了“朱仙镇年画社”,郭泰运担任古版年画研究室副主任。他与专业人员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使几个年画老作坊里一批珍贵的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古雕版重见天日,挖掘、整理出老版220余块,重刻历史老版300多套,所整理出来的年画得到了刘岘、华君武、王树村、薄松年、张道一、冯骥才、倪宝诚等诸多专家的肯定,并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展出。
郭泰运还应邀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1995年9月,郭泰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家”。 潜心研究找市场 郭老说,现在这种红底的年画就是在探索市场的路子,看看能否打开市场。 时光到了今日,郭泰运有了退休金,又有子女照顾,可以说是衣食无忧。
可在2004年听说市博物馆将抢救木版年画的事后,郭老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毅然接过了这份重担。郭泰运说,他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木版年画技艺传给后人。据了解,目前还在世的年画老艺人只有六七位了,而80岁以上的老艺人只有郭老一人,这种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朱仙镇木版年画,兴于宋代,盛于明、清,距今已近千年,是中国记载最早的民间木版年画,曾被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博物馆收藏。
现如今,木版年画却从人们的日常消费和视野中渐渐走远了。 与年画艺术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郭泰运对年画艺术的明天有着自己的想法。郭泰运说,木版年画技术目前濒临失传,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人把传统的木版年画艺术和市场经济相连。郭老说,朱仙镇木版年画目前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也拨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发掘拯救。可现在是市场经济,只有把年画市场搞活,才能对木版年画进行真正的保护、传承。没有市场,谁又会来学这门艺术?保护、拯救又从何谈起? 郭老指着桌子上一幅红底的木版年画说,这是他们近期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在过去的岁月,画社从农历腊月初五就开工,一直印制到年底,一年印制的年画会在春节前全部卖光。
现在,木版年画仅仅作为工艺品、收藏品,作为馈赠的礼品在市场上生存,销量上不去的原因就在于此。郭老说,现在这种红底年画就是在探索市场的路子,因为现在不会有人把白底的年画贴到门上,且造价也高。他就想,是否能印制些红底的年画投放市场,看看能否打开市民张贴木版年画这块市场。不仅如此,他还要降低造价。如果这块市场能打开,那么年画的销量就能上去,传承这门艺术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呕心沥血传技艺 他的晚年就在作坊里度过了,他要在作坊里把自己70年的经验和手艺传下去。
郭老现在的年画作坊在市博物馆一楼的北厅,这是2006年由市博物馆主管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建造的。2004年的冬天,郭老的年画作坊在市博物馆一楼的一间小办公室,条件十分艰苦。可是,郭老从未有过任何要求,带着自己从1983年就开始刻制的70多套版来到了这里,印制了一大批珍贵的年画作品。 老作坊呈农家四合院形式,以青砖、筒瓦做装饰,有门楼、影壁。这个年画作坊接待了很多中外来宾,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老作坊生产年画的过程,而且成为培养年画继承人、扩大年画生产规模、提高朱仙镇木版年画对外影响力的重要基地。 这个老作坊里现在包括郭老已经有了15个工作人员,其中有3位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从2004年年底,这3位大学生就跟随着郭老学习年画印制手艺。郭老说,如今这几个孩子学得都很好,使他看到了年画后继有人的好景象。可是,学习年画印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木版年画刻版、着色、印刷乃至所用工具都有许多细微的、悉心领悟才能取得的经验。 现在,郭老带的几个学生在熬色方面还不能独立完成,郭老仍然得手把手地教他们。 冬天,作坊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师傅为了给学徒做示范就把棉衣脱掉。今年他打算把植物、矿物颜色的炮制技术传给他们,这种颜色是在清末前使用的,从民国开始就用德国进口的化学颜料了。如今只有他一个人掌握这种颜色的炮制方法了。 目前,郭老已经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作坊上。虽然已进入了耄耋之年,可是只要一谈起年画,郭老就精神了许多。“70年了,年画已经和我融为一体。”郭老说,他的晚年就在这个作坊里度过了,他要在这里把自己70年的经验和手艺传下去,让朱仙镇木版年画绽放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