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锡林郭勒盟
  【简介】
  流传在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祝赞词分布在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及周边地区,蒙语称“伊茹勒”,是蒙古族口头流传的诗歌形式之一。它通过流利的口颂来表达感情、感叹自然,赞美生命、讴歌母爱。是民族个性、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活”的显现。
  乌珠穆沁祝赞词内容丰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值得庆祝的领域。骏马、美酒、燃烧的火焰、崭新的蒙古包、喜庆的婚礼、勇敢的搏克手等均成为颂扬、赞美、祝福的对象。因而产生了《毡包的祝词》、《炉灶的祝词》、《搭包地址的祝词》、《夏牧场的祝词》、《新毡的祝词》、《彩礼的祝词》、《撒祭物时的祝词》、《火的祝词》、《祭敖包时的祝词》、《对儿郎的祝词》、《婚礼祝词》、《敬胸岔肉时的祝词》、《敬羊头时的祝词》、《敬“德吉”时的祝词》、《对晚辈的祝词》等等,这些富有草原气息、朗诵诗形式祝赞词,自古在民间流传。
  据《蒙古秘史》记载,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伊茹勒”已广泛运用。而乌珠穆沁“伊茹勒”是从乌珠穆沁部落诞生起,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民间文学。“伊茹勒”在蒙古族民间生活中营造出和谐与喜庆的气氛,在传承草原文明、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乌珠穆沁祝赞词蕴含着游牧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语言激扬、感情奔放、形式多样,在群众中影响广泛,具有较高的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先后整理出版了《民间口头诗人毕力格特木尔》、《乌珠穆沁民间祝颂词精选》、《民间口头诗人官布阿尤勒贵》等有关“伊茹勒”的书籍,并成立了东乌珠穆沁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伊茹勒”协会。
  2009年乌珠穆沁祝赞词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姓名:苏乙拉图,性别:男,民族:蒙古族,出生年月:1968.02,从艺年限28年。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保护单位:西乌珠穆沁旗文化馆
  
  

上一篇:【传统戏剧】梅池嗡琴戏(岳阳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祝赞词(阿巴嘎祝赞词)(锡林郭勒盟)传承人:好毕斯哈拉图